聂伟的个人简介
1975年生,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电影、当代华语电影和影视文化批评。除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新作》、《电影评介》、《江苏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之外,还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电影》《t望中国》《新民周刊》《中华读书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世界电影之窗》《香港电影双周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近百篇。担任职务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
电影学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曙光学者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事业发展部顾问
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反盗版短片创意大赛评审委员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选片委员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竞赛选片委员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选片委员
第4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评委
第5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评委
第7届上海国际短片竞赛评委
SMG《光影随行》影评栏目策划
专业方向
自2002年以来应邀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主持“新生代导演研究”专栏,广泛约请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参与该计划。目前该专栏已出版“娄烨论”“贾樟柯论”“王小帅论”“张元论”、“泛亚电影语境中的u2018第六代u2019”和“张扬论”等六期,发稿量20万字。主讲《影视批评》、《电影艺术概论》、《当代华语导演》和《影视心理学》等本科课程;《电影批评》、《艺术心理学》等研究生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影视批评》主持人。科研教学之余亦参与大型影视文化活动和栏目的策划,如《光影随行》《华人电影志》。
研究课题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一项、省部级社科项目两项、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项。
主要专著
《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译著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
学术论文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
3.《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
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
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
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10.《假如我是贾樟柯》,《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
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
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
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
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5.《亦“热”亦“冷”话“韩流”》,《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
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
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追问生存真相》,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
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
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
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
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
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
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
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
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
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
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
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
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
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
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
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
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
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
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
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
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
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
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
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
48.《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1.《钟惦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
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
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
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
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
62.《中国性与泛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
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
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
65.《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6.《且取“旧”绿换“新”蓝:话语围城中的“上海手印”》,《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67.《“经典”之后:视觉奇观与后“P2P”时代的电影生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余震》,《文汇报》2010年7月31日
69.《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5日
70.《新潮流电影的“天卦”与梦话――关于电影盗梦空间》,《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
71.《当代韩国宗教题材电影的主题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72.《打造一套喜剧大片的标准件――关于让子弹飞》,《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5日
73.《“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南方文坛》 2011年第1期
74.《寻找票房与口碑的平衡点―2010年贺岁档观察》,《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1日
75.《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76.《“穿越”,多少恶搞假汝之名而行》,《文汇报》2011年4月12日
77.《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
78.《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混茫》,《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79.《从视觉展场到创意驱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 日
80.《面朝银幕,背对观众――新生代电影创作的三次转型》,《解放日报》2011年8月29日
81.《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82.《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
83.《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308信箱 邮编:200072
邮编:200072
Postal Address:
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