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大全网
当前位置: 简历大全网 > 简历问答 >

诺曼·梅勒

时间:2023-12-06 11:00:05 编辑:小历

诺曼·梅勒的个人简介

美国著名作家。被称为海明威第二,上过前线,当过导演,参加过纽约市长的竞选。他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的作品之多,创作期之长,让其他作家惊叹,1948年即以《裸者与死者》出名。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模仿。无怪乎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

人物简介

诺曼·梅勒(英文:Norman Mailer,1923年1月31日-2007年11月10日), 美国著名作家。被称为海明威第二,上过前线,当过导演,参加过纽约市长的竞选。他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的作品之多,创作期之长,让其他作家惊叹,1948年即以《裸者与死者》出名。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模仿。无怪乎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

人物生平

代表作《裸者与死者》

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故事被安排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前一条线索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战争情节,后一条线索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这个发生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美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关系,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裸者与死者》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书名中的“裸者”,寓意“无遮无掩”、“毫无保障”,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已经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美国最有争议、最著名的当代文学家诺曼·梅勒10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因肾衰竭去世,享年84岁。诺曼·梅勒在美国文坛驰骋近半个世纪,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也是好几届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提名。

视写作为英雄般的事业

梅勒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他不仅苛求自己与同时代的同行竞争,也把自己视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的作品从1948 年的代表作《裸者与死者》一直绵延至去世前一个月出版的政论文集《关于上帝》以及年初献给自己84岁生日礼物的小说《森林城堡》――一部关于童年希特勒的虚构传记小说。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诺曼·梅勒共创作了包括小说、传记、非虚构小说、诗歌、剧本等在内的30多部作品,曾先后在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作为记者,梅勒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接受和模仿。无怪乎,诺曼·梅勒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也被称为20世纪伟大的记者。   把布什喻为“魔鬼代言人”

近一年来,诺曼·梅勒始终在和病魔作斗争,数次进出医院。而在上个月,始终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诺曼·梅勒还出版了最后一部政论文集《关于上帝》,把布什比喻为魔鬼代言人。在今年1月诺曼84岁生日时,最后一部小说《森林城堡》也告出版。

美国著名作家琼·迪迪恩在得知诺曼去世之后赞扬诺曼是“美国伟大的良心”,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表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

综合

诺曼·梅勒生平

1923年1月31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

1944年,刚刚完婚的诺曼·梅勒应召入伍奔赴菲律宾战场。

1948年,出版代表作《裸者与死者》。

1955年,创办了著名的《村声》。

1967年出版的小说《夜幕下的大军》,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文学奖。

1980年,诺曼·梅勒凭借《刽子手之歌》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

据《中国日报》报道 美国著名作家、两届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诺曼·梅勒,10日在纽约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4岁。

六次结婚 酗酒吸毒

纵观其人生轨迹,梅勒是美国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曾六次结婚、生子无数;他曾负债累累、酗酒吸毒,还在一次酒后刺伤妻子;他曾多次猛烈攻击政界要人、女明星,但却出面帮助杀人犯开脱罪责。但是,梅勒也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他在美国文坛活跃了足足60年,被视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作家”。

文坛“硬汉”屹立60年

1948年,梅勒凭小说《裸者与死者》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后来,他又推出被视为“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作《夜里的军队》,一系列杰作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领袖地位。由于他曾推出《硬汉不跳舞》等一系列“硬汉小说”,加上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备受争议的生活轨迹,美国文学界也曾称他为“海明威第二”。

梅勒毕生将写作视为一项英雄般的事业,直到去世之前一个月仍笔耕不辍。就在今年年初,他还推出一部关于童年希特勒的虚构传记小说《森林城堡》,作为自己 84岁生日的献礼。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梅勒共创作了包括小说、传记、纪实小说、诗歌、剧本等在内的30多部作品,曾先后在1968年和1979年凭借《夜幕下的大军》和《刽子手之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伟大记者 屡屡创新

梅勒还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作为记者,他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到纪实作品中,如今这样一种写作手法被许多记者所接受和模仿。因此,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的同时,他也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

有文学评论家指出,梅勒的作品中体现出“深刻的洞察力、饱满的激情和独特的原创性”。新闻学大师、普利策评委特立斯曾这样评价梅勒:“他是一个全才,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拍电影、写作、演戏、介入政治。他从来都不考虑进入某个领域会受到何种限制。他会到处游走,到处尝试。”

"他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拍电影、写作、演戏、介入政治。"新闻学大师、普利策评委盖伊·特立斯对梅勒高度评价,"他从来都不考虑进入某个领域会受到何限制。他会到处游走,到处尝试。他是一个勇往直前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充满自信和乐观精神的人。" 本报综合报道美国著名作家、两届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诺曼·梅勒因病于10日在纽约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消息传出,各国媒体纷纷表示悼念。有评论称,这位统治美国文坛60载,有"美国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美国文学界良心"之称的作家的去世是美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11日,诺曼·梅勒的传记作者J·迈克尔·列侬对外宣布,84岁的梅勒因急性肾衰竭于10日在纽约西奈山医院辞世。 消息传出,美国文坛到处一片嗟叹之声。"他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美国著名女作家、《奇想之年》的作者琼·蒂蒂安闻说。

从1948年凭借小说《裸者与死者》在文坛声名鹊起,到"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夜里的军队》等杰作的问世,这位两度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总是因为作品中所体现的洞察力、激情和原创性而获得好评。

诺曼·梅勒:

以作家为中心的多面体

本报综合报道在美国文坛,梅勒被人们视为一个怪才――如果不是"全才"的话。他上过前线,打过仗;当过导演,拍过电影;参加过纽约市市长的竞选。他的作品之多创作期之长,让其他作家惊叹;他参政的热情之大,也许会让真正的政治家咋舌。几乎每一场政治运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身上贴满了各种标签:运动迷、随笔作家、记者、文学批评家、诗人、政客、导演和社会活动家。英国《独立报》评论说,用好斗而又多产形容梅勒最贴切不过。他一生总共创作了40部小说。

又一个"海明威"

1948年,在巴黎深造的梅勒发表成名作《裸者与死者》。这部小说迅速成为畅销书,美国文坛惊呼又一个海明威、麦尔维尔问世,之后不久梅勒载誉回国。

作为战后一代作家中的"教父",梅勒还是"新新闻主义"运动的先驱。新新闻运动用将虚构、客观记叙、主观评论混于一体的自由风格的报道形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而有关华盛顿和平大游行的《夜间的军队》就是梅勒的代表之作。

1968年,梅勒凭借《夜间的军队》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发表于1979年的《刽子手之歌》是梅勒的又一篇鸿篇巨制,为他赢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奖文学类奖项。

好斗奢侈的浪子

世界媒体在报道诺曼·梅勒逝世的消息时,普遍用了"好斗"一词。他曾说过,"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多年来,梅勒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斗的浪子,过着奢侈的生活。他酗酒、爱打架、抽大麻,结婚6次,留下9个孩子。梅勒的个人生活像他所生活的时代一般喧闹。

梅勒一生中多次触犯法律,不是酗酒,就是当众闹事。不过,唯一一次入狱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反对越战的抗议活动中被捕。

1968年,在导演电影《梅德斯通》时,这位自称"俱乐部资深拳击手"的导演大怒之下挥动老拳打向一位男演员,导致对方下巴脱落。而在另一场混战中,他把另一名男演员的耳朵咬破了。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 , 192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美国犹太裔著名作家,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美国“全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迄今已创作了多部小说、戏剧、诗歌、电影剧本和散文。

梅勒1943年毕业于哈佛,本科专业是空间飞行技术。二战期间从军,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区服役。

梅勒的代表作有《裸者与死者》、《夜间的军队》、《刽子手之歌》等,作品直接反映美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等多项奖。梅勒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不少作品剖析了美国社会中的病态现象,在文体上也敢于作大胆的探索。但作品中不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成份,如过分渲染了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等。

1948年,梅勒在巴黎写出了成名作《裸者与死者》,有关于战争的现实描写,也有反思和探索,以其本人的二战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

1955年,梅勒与人合作创办了主要在纽约发行的报纸《村声》(The Village Voice)。

1959年的小说《我的广告》,是一部散文和未完成小说等等文章的杂集,似乎是不加掩饰地流露他的内在,其特殊的文体和姿态引起了年轻一代作家的共鸣。他的新闻报道得到很高评价,他报道过1967年10月在华盛顿的反战抗议(他参加了抗议并因此入狱),也写过美国两党的总统竞选,以及美国的登月计划。他的作品中批评美国的权力结构造成了集权,新闻报道笔法生动。曾于1968年(《夜间的军队》 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1980年(《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两获普利策奖。

1969年,竞选纽约市长失利。

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2007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诺曼u2022梅勒的小说新作《森林城堡》(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他于2007年11月10日去世(也就是我编辑词条的今天),死于肾衰竭,84岁。

在众多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的小说中,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是出类拔萃的一部。小说的深度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

《裸者与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故事被安排在一个虚构的热带小岛上,通过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前一条线索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战争情节,后一条线索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这个发生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美国军队内部官兵之间的关系,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裸者与死者》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书名中的“裸者”,寓意“无遮无掩”、“毫无保障”,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已经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

《裸者与死者》属于美国文学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小说,但也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诺曼·梅勒以军队生活中的恐怖相压力,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对美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以军队的森严等级象征战后的美国社会等级,以战争的荒唐代表整个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对立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对战争的历史和哲学含义,甚至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存在及意义进行发掘。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梅勒似乎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这种有刺激性的主题冲破了以往战争小说的创作思想,或许这正是《裸者与死者》格外受到公众欢迎的一个原因。小说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语言是士兵们熟悉的粗犷的“战壕语言”,毫无做作之感。艺术上作者采用多斯·派索斯“时间机器”的手法,自然的插入和倒叙使作品的层次丰富鲜明,结构严谨有序,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整体感。

人物相关

CFP图对于美国文坛来说,2007年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继著名作家冯内古特4月去世之后,临近年底,又一位经历过二战时代的重量级作家诺曼·梅勒于11月10日因肾衰竭在纽约去世,享年84岁。随即,《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悼文,尊其为“杰出作家”;《新标准杂志》则针锋相对地表示“梅勒死了,世界从此美好了”。梅勒个性鲜明的作品和喧闹、好斗、复杂的浪子生涯,再度成为美国乃至国际文学评论界的焦点。

“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

1923年,梅勒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长枝镇一个犹太裔家庭。16岁就考入哈佛大学,专攻航天工程。当时正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梅勒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密切关注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最新战况,更被珍珠港战役的惨烈所震惊。不同他人的是,梅勒从这时起就暗下决心,打算写一部大战题材的 长篇小说。

航天高才生为什么决意进军文坛,这已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在大学期间,梅勒已经开始发奋练笔,并且疯狂地阅读当时流行的战争小说,如约翰·赫尔赛的《入谷》之类。1944年,刚刚毕业的梅勒应征入伍,先后在菲律宾莱特岛、吕宋岛和日本服役。他当过文书兵、架线兵、炊事兵、侦察兵和空中摄影师,直到1946年才退役回到纽约,开始埋头写作。

这部酝酿多年的作品就是《裸者与死者》,它勾勒了太平洋战场某热带小岛上一群美国官兵的群像,既探讨了战争与权力,又表现了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小说后半部分,梅勒详细描述了侦察排在岛上跋山涉水的曲折经历,显然是他军旅生活的折射。尽管小说文字粗糙,技巧上也有不成熟之嫌,但它以真实、尖锐、深刻而震撼世界文坛,让25岁的梅勒扬名国际。

梅勒公开表示崇拜海明威。他推崇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强调自己的作品不如偶像经典,表现出难得的谦逊;更在生活上效法偶像,不但酗酒好斗,还特别迷恋拳击,甚至向职业拳击手发出挑战。他曾公开表示:“好好干一架,我才能继续写作!”

不过,梅勒的一生比海明威更为“精彩”。他结过6次婚,拥有9个子女,曾经因为羡慕朋友敢于杀妻的勇气,在一场聚会上用小刀刺伤第二任妻子的小腹。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者,公开反对堕胎,发表对女性的侮辱之辞,导致女权主义者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两度竞选纽约市长,但其主张却是要求纽约成为美国第51个州,以及呼吁囚犯用拳头解决无法调解的纠纷,这自然令政界哗然。他还当过导演,却屡屡在片场对剧组成员动以老拳,甚至在混战中咬伤男主角的耳朵。这一连串的“劣迹”自然给了保守派大肆攻击他的证据,不少道德家认为:梅勒这样劣迹斑斑的痞子只能制造文字垃圾。

“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

梅勒在当代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撇开道德因素不谈,他的文学成就究竟如何一直是文艺评论界纷争不休的话题。《剑桥大学美国文学史》第七卷中,梅勒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他在小说领域内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受到肯定,他用“新新闻主义”手法创作小说,把虚构、客观继续、主观评论混于一体,还用小说式的想象叙述撰写梦露、拳王阿里等名人传记,都极具开创性。

除了写作手法方面的贡献,梅勒还尝试打破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壁垒。浙江大学美国文学教授、梅勒作品《一场美国梦》的中文版译者石雅芳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一场美国梦》中,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梅勒通过大胆设想,把史实同故事融为一体,让读者无法从传统的认识方式去感知历史,这一大胆尝试已经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认可。

另外,梅勒在美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的贡献也值得引起注意。《青年文学》主编、作家邱华栋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指出,梅勒作品的社会性高于艺术性,他充分体现了公众知识分子的良知,把关注点对准当下社会,像一头“战斗的公牛”,勤奋地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的种种思考结果,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冲击读者灵魂,从而影响美国思想文化史。他的作品涉及性、男女关系、战争、种族观念等热门题材,强烈震撼了极权统治下美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虽然梅勒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更在2005年得到了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但是他毕竟没有获得更为世界读者关注的诺贝尔奖,其作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流行性也不那么明显。这固然与梅勒小说的题材过于美国化有关,也与其作品风格中的一些明显缺陷密不可分。

作为梅勒作品的中文翻译者,石雅芳教授直言,梅勒的文笔不大出彩。他的文字粗糙,甚至时而流露出晦涩、混乱的倾向。与偶像海明威相比,梅勒在遣词造句方面明显不够准确、洗练。另外,他在表达上往往缺乏节制,以至条理性较差,缺乏艺术性。

梅勒晚年曾对自己的文学历程进行过一番总结。他在谈及未来社会对他作品的看法时表示:“这件事你还真没办法预料,因为历史总有些跌宕起伏的事儿。确实有一些作家,他们伟大得让人永远无法将其抛弃。我不属于这个类别。我可能会不朽,也可能不会。”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

梅勒写作生涯犹如加满油的跑车,以疯狂的速度不停前进,直到最后一滴油耗光。即便在80岁高龄,他仍然关心时政,并且笔耕不辍。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他一如既往地持坚决反战的观点,大呼“布什是狗屎”,对伊开战“愚蠢而狂妄”。

算上今年1月出版的《森林城堡》,梅勒在60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40部小说,撰写了无数新闻稿件,还尝试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是绝对的高产作家。令人遗憾的是,相比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梅勒对中国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被译为中文的作品只占全部作品的1/4,其中还有一部分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中已经销声匿迹。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资深出版人赵武平告诉记者,梅勒的作品在中国相对冷门主要是因为上世纪50到70年代末,苏联文学作品占据汉译外文出版物的主流,美国作家多因时代局限性被“过滤掉了”。改革开放后,饥渴了太久的中国读者又被浩如烟海的引进作品搞花了眼,由于选择太多,没有获过诺贝尔奖的梅勒不幸淹没在大量西方作家中,变得不太起眼。

更重要的是,梅勒作品过于美国化,导致他的作品在美国十分畅销,但在中国乏人问津。越战、种族冲突、嬉皮时代毕竟距离中国读者的世界太遥远了,读者很难对描述这些内容的鸿篇巨制产生兴趣。

事实上,梅勒本人对自己作品的国际流行性既不乐观,也不感兴趣。他甚至对文学发展的前景表示质疑:“要让书里的东西产生深远影响的想法越来越难以实现,多年来不辍笔耕的能力沦落到要分出一部分应对预料中的失望。这正好违背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希望自己生意兴隆,你的能量随着生意的壮大而增长,然后你放手一搏,甚至接手一个更大的盘子。而文学创作则恰好相反。你仅仅希望能维持目前的店面。可能今年的生意比不上去年,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把生意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