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野

时间:2023-12-08 17:17:56编辑:小历

马星野的个人简介

马星野,原名允伟,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名人。马星野是平阳人的骄傲,被誉为“平阳三王”(“棋王”谢侠逊,“数学王”苏步青、“新闻王”马星野)之一。






马星野 - 个人简介

中文名称: 马星野
又名: 马伟 马允伟
性别: 男
生卒年: 1909―1991
国别: 中国
籍贯: 浙江省平阳
浙江平阳万全湖岭乡陈岙村人。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名人。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旅美时,取杜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为笔名。名随文传,此后便成为正式用名。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马敏中治学严谨,母亲吴佩年慧敏贤淑。1934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次年回国后任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新闻系主任。1942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中央通讯社”社长、“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新闻学概论》等。

马星野 - 生平事略

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平阳县万全区湖岭乡陈岙村(今属平阳县宋桥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学根底。父亲马敏中治学严谨,母亲吴佩年慧敏贤淑。到了入学年龄,为了便于他上学,全家迁居平阳县城,先后就读于平阳模范小学(今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和平阳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每年寒暑假,则进父亲的求我学塾或五叔的颍川书院补习。

1923年,马星野14岁时,考入温州第十中学初中部。涉猎文史哲和词曲戏剧等,被推为壁报和校刊主编。当时著名学者朱自清任教于温州十中,正好担任马星野这一班的级任导师和国文教师。朱自清对马星野的作文十分赞赏,平时除在文卷上细加评点外,还个别进行指导。一次在马星野的作文卷后,引李商隐《宋玉》中的诗句“何事荆台十万家,独教宋玉擅才华”作为评语,一时在校中广为流传。初中毕业后,升入温州十中师范科。读了一年,1926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27年春,北伐军抵达南京,随后设立南京中央党务(后改政治)学校。马星野闻讯与十数位同学同赴应试,揭榜时以第一名被录取。学习期间,经老师介绍,兼任《黄埔军报》编辑。他亦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1928年,中央党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原党校毕业生有的留下继续深造,有的分配各地工作。马星野留校,被聘任党校同学会总干事。

1929年,马星野接任《政治舆论民意》杂志主编。后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调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看中马星野,携他北上担任校长室秘书,并负责编辑《清华校刊》,并与陶希圣等编辑《政治与民众》刊物。清华园风光旖旎,图书馆藏书丰富。马星野于工作之余阅读不少书籍。正巧,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昔日师生,北国重逢,马星野再次得到师长的指导。师生情谊深厚,半个多世纪后,马星野在台湾还著文追忆说:“朱先生是一块美玉,他的一句诗,一夕话,都有值得长久回味的价值……他那温良恭俭让的和平神态,永远使我毕生难忘。”

1930年,马星野留学美国,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美国政治动态和民情风俗,撰文寄回国内,发表于《东方杂志》、《申报》等报刊。

1934年,密苏里大学毕业,复进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研究半年,于1934年5月返国。同年秋,应中央政治学校之聘,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先于该校外交系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经营及管理》。

1935年负责筹建中央政校新闻系,出任教授兼系主任,先后达14年之久。1937年抗战军兴,马星野随中政校西迁巴渝,在新闻系增设新闻事业专修班。1942年兼任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其间,曾起草《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十二则,被全国各地新闻记者公会讨论通过采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1946年当选为“国大代表”,蝉联42年之久,直至1987年因病辞退。1948年出席联合国首次世界新闻自由会议。这一年,国民政府颁给他“中华民国一等景星大绶勋章”。同在这一年,马星野筹办《中央日报》台北分版,次年出刊。

1949年淮海战役后,去台湾,继续担任《中央日报》社长。1952年辞去《中央日报》社长一职,转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后又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主管宣传。

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同年,韩国汉城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

1959年出任驻巴拿马“大使”。任内巴拿马政府授予他“巴拿马共和国一等大绶勋章”。五年任满返回台北,1964年任中央通讯社社长。1973年改任董事长,直至1985年。其间,1972年当选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84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他“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章”。1985年6月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1年3月11日,马星野病逝于台湾台北,享年83岁。台湾新闻界人士莫不哀悼。徐钟佩女士的悼念文章写道:“冠盖满京华,这一介寒士寂寂的死在一个二等病房里,他一生和浪费及奢侈作战。却节节败退,只有零落的掌声,未曾得到应有的反应。”

马星野 - 主要著作

马星野平生著作甚丰,主要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史》、《新闻的采访与编辑》、《言论研究》、《中国新闻记者信条》等10余种,部分著作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

《中国新闻记者信条》是马星野受中国新闻学会的委托起草的。中国新闻学会成立于抗战时期1941年的重庆,会员主要是大后方的报纸。1942年9月1日记者节,中国新闻学会在重庆举行首届年会。会上有多起提案,其中之一为拟订新闻记者信条。会后,由马星野执笔,起草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这一《信条》包括十二条,前三条强调宣传贯彻“三民主义”,其余九条总结了中国资产阶级办报的经验,参考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一些新闻团体的信条而制定。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等原因,《信条》只在大后方国民党管辖的部分地区新闻界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从大陆跑到台湾,一些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人也到了台湾,《信条》先后被台湾一些新闻团体采用作为本团体的信条。

马星野 - 故土情怀

马星野身在台湾,而心却常系念故乡亲人和师友,多次发表怀念文章。他的父母亲于解放前夕从平阳迁居温州。建国后,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和关怀,他的父亲常参加市政协举办的社会人士学习组,赋诗抒怀。20世纪70年代,父母相继去世。马星野闻讯悲痛万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写道:“向着大海,陈列水果与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无法飞渡台湾海峡,与我一见,但这是毫无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此后,每逢清明节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进行祭奠。1983年10月,马星野得知吴氏表嫂病逝于上海,撰写《永怀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为温州籍的南怀瑾从故乡带回一小坛鱼生给马星野,马星野顿时百感交集,赋《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七绝一首:“拜赐莼鲈分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传诵一时。

马星野 - 参考资料

[1] 浙江在线 http://zjtz.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23/006415055.shtml

上一篇:马光昊

下一篇:魔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