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康瑞的个人简介
罗康瑞,GBS,JP(1948年4月-),祖籍广东普宁,生于香港,毕业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瑞安集团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长江开发促进会理事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2018年4月9日,当选为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
人物简介
罗康瑞1969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 1969年返港后,先在其家族鹰君集团公司工作,后创办香港瑞安建筑公司,最初发展建筑业,后扩展至地产、建筑材料等业务。80年代后积极投资内地,主要在西部地区和华南、华东发展建材、地产等业务。在上海投巨资兴建瑞安广场、瑞虹新城、新天地等大型项目。历任香港贸发局理事,香港总商会主席,香港工商专业会主席,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港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成员。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金紫荆星章。1999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
行业经历
他于1969年返回香港,在父亲的机构服务。1971年,向父亲借资10万元,创办瑞安建筑公司。他坚持学院派专家科学管理办法,对公司进行管理。1977年后,业务逐渐发展,又增设一混凝土公司。1982年收购海港工程有限公司。又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透过开设桃园酒店,1985年发行新股集资3800万元收购快图美有限公司及SYSTMPRO商业电脑公司,使其业务发展为五大类:
地产、建筑业、建筑材料、饮食娱乐、中国内地业务,而形成瑞安集团。现任该集团主席、鹰君有限公司董事、香港管理协会理事、土地发展公司管理局成员,香港科技大学校董及浸会学院董事。还担任香港商界论政团体89人方案小组主席,1985年出任香港基本会咨委会委员。他现拥有的财富约13亿港元。1991年任香港总商会主席。
他是复旦大学的校董,并于1996年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同年获香港科技大学颁授荣誉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受聘为上海大学顾问教授、兼任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董事会主席,1999年获颁授“上海市荣誉市民”名衔。 他多年来致力为香港社会服务,并参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1998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金紫荆星章。1999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罗康瑞是中宏基金主要捐款人之一,中宏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中宏基金学术委员会(百人团)成员。
2018年4月9日,当选为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
荣誉记录
罗康瑞现参与的组织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工商专业联会会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鹰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恒生银行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港美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董,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特邀顾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他曾担任过的职务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1993-1996),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6-1997),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1993-1996),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新华社委任香港事务顾问(1994-1997),
总督商务委员会委员(1992-1997),香港总商会主席(1991-1992),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及执行委员(1985-1990),香港机场管理局成员(1990-1999),香港公益金董事会董事(1995-1998),土地发展公司管理局成员(1988-1990),香港贸易发展局理事(1991-1992),香港浸会大学理事(1987-1989),司法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成员(1988-1994),首长级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成员(1988-1994)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84-1994)。
2017年10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在礼宾府举行2017年度勋衔颁授典礼,罗康瑞获颁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个人生活
自从罗康瑞一句:“感情要好自然会在一起!”就将他与朱玲玲的恋情半公开化,有玄学家更指出,罗康瑞与朱玲玲的八字十分相配,08年是婚嫁之佳期等等;
2007年十月初,罗康瑞与朱玲玲被某杂志拍到十指紧扣似《色,戒》,两人的关系已开始地面化,朱玲玲更以女主人身份亲到上海,出席罗康瑞旗下新天地广场圣诞亮灯仪式。
朱玲玲被记者追访与罗康瑞的关系时,虽然顾左右而言他:“我怎么跟你说呢?哎!你不要问我,我走了!”
但男方则大方得多:“我们经常见面,只是关系没有公开罢了。感情要好的话,自然会在一起!”摆到明承认二人关系亲密。
人物讲座
“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2006年2月17日-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康瑞做了题为“21世纪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典范”的演讲。
一、导言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为中国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成为世界上“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典范。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城市人口在2030年将会增加3亿4千2百万人,到了2040年将会增加4亿3千万人,届时,全国总人口估计将达十五亿,而住在城市的总人口将增加到9亿8千万人。预计到了本世纪中期,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会基本完成;到那时候,中国城市的可塑性将会大大减少,所以,我们对中国城市的形态、环境、能源效率和美学各方面的决定,将会对中国城市在21世纪的发展,构成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中国应该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启用先进的经验、创新的做法,成为全球城镇化的先驱和典范。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会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下进行,其中最让我们关注的是能源问题。全球石油资源已经耗用一半,我们很快将进入燃料价格高企的后石油时代。让我们担心的是,在开发像氢能这些廉价、非传统能源的进程,能否配合市场的需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裁傅成玉先生表示:「中国很难长期维持能源耗用的模式」。据世界银行2002年报告分析,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法国的7.7倍和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和日本的11.5%。由于大部份能源都是用在城市方面,建设节能型的城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
中国有很多大城市都位于沿海地区,我们不能漠视全球暖化以及气候转变,导致海洋水面高升的问题。另外,「热岛」效应令一些中国城市的温度较周边的郊区高出摄氏7至10度。这些「火炉城市」是让人担忧的。另外,如果爆发全球疫情,城市的传播速度会比农村快,而这些疫症的发源地,通常是人和动物经常有密切接触的市镇或其周边地区,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这些风险 。
在21世纪,有竞争力的城市将会是那些经济发展蓬勃和能提供宜人居住环境的城市。
外界人士想象中的中国城市都大同小异,现实却是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竞争位置都不一样。正如国内有一些城市,尤其是东北和部份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正受到重工业衰落的影响。这些地区将会像一些西方城市,如格拉斯哥、底特律以及德国的鲁尔地区一样,面临出现「铁锈地带」的风险。而中国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如宁波、重庆和武汉,也都需要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吸引高速发展和优秀管理的公司,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集群。同时,一些以提供专业及高端商业服务为主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也需要有新的城市空间和设施以配合支持这些高增值的工作和活动。另外,国内具有优美环境条件的城市,如杭州,昆明,厦门和青岛等,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适当地管理好,或应该说平衡好,它们自然美丽的风光和建设出来的环境,以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 中国城镇化的一个愿景
在廿一世纪,要成功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关键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以至全球经济转变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未来的城市是否能够迅速地适应这些快速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我们需要放弃传统的规划模式,考虑采用前瞻性的综合评估和城市规划,全面评估发展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包括工作、交通、建筑形态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污染排放和城市居住条件等。
第二,能源价格影响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因此也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所以中国城镇的竞争力必须有节约能源及保护资源的特点,包括在建筑工程和楼宇管理方面。根据估计,中国在能源消耗上,有65%是用在楼宇内,而美国是40%。不过,由于中国大部份的城镇还在建设阶段,这些城市若能够灵活采用先进技术,应可大大改善能源效益。随着矿石燃料价格上涨,绿色建筑将更加经济可行。在改善能源效益方面,荷兰已经取得良好成绩,一些建筑物的净能源消耗量已下降至零。中国城市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是必须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第三,环境质量也会影响中国城镇的竞争力。据世界银行估计,环境污染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一些空气和水源污染严重的城市,很难吸引投资者和从事高增值产业的人才。举例说,重庆市要成为西南地区制造业服务之都的目标,但因为空气污染和恶劣气候而受到严重阻碍。根据估计,如果中国在未来10年间内投放国民生产总值5%的资源去改善环境,应该可以把城市的环保指标,提升到较高的国际水平。对在内地要朝着知识和服务业转型的城市有很大帮助,这些投资是必须的。
第四,提高创新和生产力,会是推动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城市经济增长,仍然依靠劳动力及资本的大量投入。但是,今后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将会跟欧洲、美国和日本拉近,因此激烈竞争是在所难免。要继续维持高速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加困难。所以,中国城市应该尽量深化现有、并创造新的产业集群;在这方面,一些成功例子包括武汉的光纤集群、西安的软件集群,还有厦门的分销和制造业集群。更重要的是,中国应从海外的城市发展中汲取经验。在美国,创意工业是推动都市繁荣的重要因素。要发展城镇经济,我们要提供有利于创意活动的环境。只是为城市提供甲级写字楼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发展创意企业所需的综合大楼,提供优质的校园式办公环境,和相关的配套餐饮娱乐设施,吸引企业与相关的智囊机构。
第五,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是中国发展良好城镇所需的特征之一。很多城市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舒泰的城市环境,温和的气候,和优美的城市轮廓,一些具有独特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社区更具吸引力。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和凤凰城,优质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士在这里购买房子、度假、退休、投资,和进行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随着中产阶层的迅速成长,一些高品质、服务种类多元化、设计新颖、并且与本地文化衔接的发展项目更具有市场潜力。这些项目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而且需要由私人机构牵头开发,所以吸引有相关经验的开发商参与,让他们把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应用于项目的总体规划建设中。
中国可以参照其它发达国家的城镇发展轨迹,尤其是一些国际成功典范,例如领导科技创新的美国硅谷、伦敦的财务金融中心、法国的时装和设计中心以及班加罗尔的软件制造业中心等。这些城市能够这么成功,有什么特别原因呢?其构建的环境是否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对设计中国未来的城市形态来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一个中国城镇发展需要探索的问题。但是,中国不同城市的城市形态,应要针对个别功能特色作出具体分析,而不能采用 “一刀切”的模式。举例说,哈尔滨所需要的设施和社区,跟厦门、成都会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中国一些城市总体规划的形态,在功能上的划分,如工作、创意和休闲等,还是很模糊。当然,如何妥善地规划中国城市,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二十世纪初,普遍采用的中央商务区模式已经不是一个没有争议的标准。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有它独特的都市形态。在80年代前期,中国还未有开放土地及住房市场,土地价格差距接近零,使不同地段房地产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因此政府机构及商办设施,都随意地分散在市中心的各个地段。
从90年代开始,很多中国主要城市都有中央商务区的规划,但它的成效大都是差强人意。一般来说,中国的中央商务区规模庞大,但这些中心区通常是缺乏活力,不能发挥城市服务枢纽的角色,跟国际标准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城市,像成都和武汉,由于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竞争,使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显得不合理。
这个现象可说是提供了莫大的机会和挑战。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旧城区需要改造,需要在近郊建设新型的高密度社区。可是,缺乏适合安置动迁户的土地,令旧区改造愈来愈困难。另外,动迁成本过高,把一些旧区改造项目变得不可行。例如,在西安古城,位于古城墙内的市中心急需改造环境质量,但经济因素阻碍了旧城改造的进程。在这些情况下,需要通过调整土地政策,赔偿标准或推行其它具创意的机制,使政府及企业连手合作,才能实现旧区改造的目标。
令人振奋的是,保护建筑遗产已经取得政府较积极的支持,其中成功的例子包括在地震后的丽江重建项目,和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建筑保护项目。在北京,古建筑的整修也为保护建筑遗产作出贡献。
从中国人口趋势的层面考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目标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高密度的中心枢纽。一般来说,这是可以在已建成的市区,或者是城市近郊地区建设。这些中心枢纽应该靠近快速交通网络,或者在高速公路的进出口附近,而且由于邻近快速交通网络,人口密度应该可以比较高。设计标准方面,也应该符合较高水平,提供全面的配套功能设施,令中心枢纽在办公时间内外都能集聚人气。另外,这些中心枢纽需要在城市设计和节能方面成为创新典范。
四、总结
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把握和善用这个机遇,对城市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需要了解全球趋势,并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条件,探索有特色的城镇化途径,这包括创造节能、环保、创新和合适环境的条件。一个城市的效率,跟它的规划设计模式关系密切,城市的中央商务区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城区内需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系统,才能达到节省能源和时间的经济效益。
我们在这个有利时刻,需要突出中国作为21世纪城镇化主导者的角色,积极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战略,采纳灵活的城市建设科技,缔造城镇化发展的新典范。
经典语录
认识是需要有一个框框,我是一定活在这个框框之内的。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自己的目标是哪个方向,你每一天都朝着这个方向走一步,进一步,你就觉得有满足感。
不是人家这样做你就能这样做,你要看看是不是适合你自己。
财富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其实是你的健康,你的家庭,还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