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乃封的个人简介
茅乃封(1877-1961)辛亥革命志士,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二叔。江南陆师学堂毕业,赴日本留学。返国后,历任江西武备学堂教员,广东陆军第二标教练官兼标统,江南要塞工程局提调。辛亥革命时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部次长,南京宪兵总司令。1913年授宪兵上校加陆军少将衔。1961年病逝于南京。镇江辛亥革命人物 茅乃封,辛亥革命志士,辛亥革命时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部次长,南京宪兵总司令。张斯麟,1911提武昌起义时第九镇官兵闻风响应,张出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参谋。 我们家的人和事儿 茅青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4月
◎“公车上书”
直到1894年甲午年间,茅谦再次赴南京乡试时终于考中举人,这对整个茅姓家族来说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茅谦的命运,也为他子孙日后的成长和教育奠定了基础。但茅谦中举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动荡和变革的前夜。茅谦本以为可以去官场做一番大事,但就在他得到中举消息后的数日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中国被小小的“夷国”日本打败,中国人感到异常耻辱,茅谦中举的兴奋被一扫而空。茅谦同当时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开始反思中国到底出了什么毛病。中国武器不行?经济不行?教育不行?文化不行?体制不行?大家静下心来一分析,发现中国实际上什么都不行。但茅谦仍不愿放弃去京城的进士会考,决定去试一下。
会试与乡试一样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为会试之年。去参加会试的举人都享受公费待遇,不必自己掏路费和食宿费,公家专门派车来接,因此民众就将这些去会试的举人称为“公车”,茅谦也被公车接去考试。茅谦到达京城的第二天,传来消息说,清朝政府派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把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割给日本,还要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消息传来,人们大为震惊,纷纷去都院请愿。这时,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在北京准备参加会试。康有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上书皇上。当时茅谦正同江苏几个来考试的朋友在城南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场的有汪仲虎等人。茅谦文笔上乘,思维敏捷,大家就叫他来执笔。从茅谦的二儿子茅乃封的回忆文章看,“公车上书”中很多条款是茅谦起草的,茅乃封写道:“公车上书,累言数万,虽联署数百人,实先君条策居多。”不过这种说法很难有可靠的证据加以证实。
在茅谦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想法,也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想法。我记得在他的文集中有这样一段陈述:现今欧风美雨竞争剧烈之际,中国人却依旧抱着自大、自是、自骄、自惰之故习,酣睡不醒。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才受到别国的欺负,今天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西方:“惟学可以洗之窳堕之气,惟学可以振之满汉之界种族之竞争,惟学可以化之弭之,至于学问齐一知识大同,我二十一省之人将互相抟结以抵御外侮。”
“公车上书”以后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因此改变,人们开始身体力行投身于变法维新的事业,如梁启超所言“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很多人回乡后创办新学堂或成立各种各样的学会,也有的创办报刊杂志等。总之当时举国思变,“公车上书”推动并发展了这一变法维新的思潮和行动。茅谦在南京创办“养正小学”和“达材中学”,在镇江创办新学堂试点,并撰写了《变通小学议》、《水利刍议》等多篇论著。当然这也是“公车上书”维新洪流之下的举动。
◎茅谦搬家
茅家世世代代都住在镇江,茅家的祖坟也在镇江,但茅谦中举后萌生了搬家的念头。他觉得镇江地方太小,对他和子孙日后发展不利,想把家搬到南京。南京是乡试所在地,学习风气浓厚。尽管镇江是故乡,有多年的根基,父老乡亲,故知旧识,一时很难割舍,但茅谦认为,根基太深故知太多也有一定的坏处,做事会束手束脚,眼光短浅,空间狭窄,如果家搬到南京对将来自己和子孙的发展更为有利。茅谦的亲友并不希望搬家,镇江毕竟是居住了好几代的老家,再说搬家耗时费事又破财,因此都极力劝阻茅谦。茅谦决定搬家还同他的第二个孙子茅以升的出生有关,茅以升是茅谦长子茅乃登的第二个儿子,据茅家老人回忆说,茅以升出生时,前堂饱满而且发亮,脸上也是红光满面,五官生辉。接生婆看了对茅以升的父母及祖父祖母接连说,“这个孩子将来大有出息,会给你们家带来好运,我的话说在前头……”一家人听了都特别高兴,对此深信不疑。茅谦因此给孩子取了“升”这个名字,表明日后高升的愿望。茅谦因此想给孙子辈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茅以升9个月大的时候茅家全家终于从镇江搬到了南京。全家搬迁可是一件大事,据镇江老人回忆,当时茅家全家租了一条很大的渡江船,把所有的家什都装在船上,一家老小十几口人上了船。路过金山寺的时候,全家下船登山游览了金山寺。
茅谦虽然一家搬到南京,他并没有放弃镇江,他日后的很多工作都同镇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茅以升尽管不到一岁就离开镇江,也始终把镇江看作是老家,在他88岁高龄时,还再次到镇江寻访祖先的足迹。茅家的祖坟位于镇江西郊五洲山脉的湾沟,茅家很多代人都长眠于此,茅以升去世后也安葬在镇江。
◎中兴家族的女性
茅谦的子女中,长子茅乃登同父亲关系最为密切,但其才华并不及父亲。茅乃登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中了秀才,但没有中过举人。茅谦三个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念四书五经,从未去过学堂。乃登最崇拜父亲,在他眼里父亲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同父亲相比,乃登不善言谈,老实木讷。乃登的妻子韩石渠却是茅家的一个奇人,她的才干超过丈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女强人。韩石渠共生过十二个孩子,最后只有四个孩子存活下来。韩石渠对三个儿子的影响很大。当初茅谦正是看中了韩石渠的为人和能力,觉得她可以弥补长子乃登身上的不足才定下来这份亲的。
韩石渠出生于镇江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好学,很小就能做诗撰文。韩石渠的父亲曾是清末举人,当过几天官,同茅谦相熟,经常在一起饮酒做诗。一次,因为小人的诬告,韩先生被关入监狱,石渠当年才十四岁,为了救父亲,她写了一份申冤信,信写得入情入理,感动了当地的官吏,父亲很快被释放了。这一故事传出后,韩石渠成了当地名人,提亲的人多了起来,茅谦也是其中之一。由于茅谦在镇江也小有名气,可谓门当户对,婚事很快定了下来。茅乃登满19岁,韩石渠21岁时两家办了喜事。
韩石渠教子有方,勤俭持家,深得长辈亲友的喜爱和赏识,丈夫乃登也对她非常好。茅家有关韩石渠的故事不少,除了她少年救父外,中年家中遭遇火灾的事情也是茅家经常提起的,可见这是茅家一件大事。
火灾发生在1907年夏天。发生火灾是在晚上,乃登不在家,韩石渠侍弄孩子睡觉后就边做针线边等丈夫归来。因为太过疲倦,她不知不觉睡着了。没想到就在她躺下的时候,胳膊肘打翻了油灯,火烧起来她都没有发觉,直到火势已经很大烧着了蚊帐她才惊醒。石渠自己被严重烧伤。发生火灾后,石渠一度非常自责自卑,心情万分沉重,多次试图自杀。八个月后她的眼睛慢慢可以看见东西,但相貌被损毁得很厉害。于是家里人把所有的镜子都藏起来,怕她照镜子看到自己。但有一次她去邻居家串门,邻居家有一面穿衣镜,她从镜中瞥见自己可怕的面容,稀疏的头发和带着疤痕的脸,她被自己的样子着实吓了一跳,从此更想自杀。她觉得对不起丈夫,她想自己死了以后丈夫可以找一个年轻相貌好的女子,这种想法萦绕于脑际很长时间。一天石渠终于下定决心,她趁家人不注意,自己偷偷上街买回鸦片膏,把鸦片膏藏在抽屉里。到了晚上,石渠像往常那样服侍丈夫睡觉,并让孩子们上床。但细心的丈夫发现石渠说话与做事有点怪异,每样动作都有些刻意,每句话重复好几遍,与往常的石渠的性格不太相同。乃登于是起了疑心,就盘问妻子,但妻子死活不肯说什么,乃登就把所有的房间翻遍了,最后找到了鸦片膏。乃登十分自责,他哭着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妻子,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石渠被丈夫的真诚所感动,从此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韩石渠教育子女很有一套,几个孩子都在她的管教下非常有出息。她对子女关心却不溺爱,看问题一针见血,关键时刻坚持原则,决不让步。她的一些至理名言也常被后人提起。她的孙女于美回忆说:“当时家庭生活不太富裕,祖母韩石渠常对我们说:别人家吃的东西丰富,穿戴得齐整华丽,但他们因为来得容易,反而认为受之当然,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而我,每得一点美食,每穿一件新衣,都要仔细品尝,慢慢观赏,得到的快乐要胜过他们多多的呢。”
韩石渠诗词写很不错,但留下来的作品不多。1944年,抗战尚未结束,石渠住在重庆黄桷桠二儿子以升家里,她送给去西南联大上学的孙女茅于美一首小词,鼓励孙女上进,也道出了人世的悲凉,战争的残酷:
一
生辛苦,业就家成,蓦然霹雳尽灰尘。恨也徒然,怨也徒然,幸而落了个子孝孙贤。
生长名门,天生美质。专心向学已成名。望尔圆通,望尔珍重,将来希望你耀祖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