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强

时间:2023-12-09 17:30:38编辑:小历

马景强的个人简介

马景强,男,四川省攀钢(集团)新钢钒公司炼铁厂三号高炉炉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个人简介

他经过细心摸索、大胆实验,提出了渣口“双烧操作法”,不仅减轻了炉前工人三分之一的劳动强度,而且使上下渣比由原来的1.2∶1提高到了1.5∶1,年创效益600余万元。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多达 40 余项,被厂采纳实施 23 项,共创经济效益 3000余万元 。马景强从未离开过三号高炉,先后干过炉前铁口炮手、后渣负责人、后渣班长、甲班组长、炉前技师等岗位。作为一名普通的炉前工人,马景强没有过多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在实践中,他逐步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要素已跻身于其他劳动生产要素之前,炉前工作只靠“傻干苦干”是没有出路的。马景强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先后通读了《高炉炉前工》、《高炉炼铁生产》等专业技术书籍。2000 年 1 月,马景强获得了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炉前高级技师任职资格。

人物事迹

钒钛磁铁矿冶炼具有炉渣粘稠度大、渣铁难分离的特殊性,用普通高炉冶炼难度很大,外国专家甚至早已有过“呆矿”的定论。马景强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他总觉得自己做为一名党员,为生产排忧解难责无旁贷。于是在别人休息、聊天时,他仍然在炉前高温的烘烤下,细心地观察火焰的颜色、火花的大小,认真揣摩炉温高低、炉前操作的技术要领。经过细心摸索、大胆实验,凭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实际操作经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渣口双烧操作法”。九十年代末,三号高炉液压炮设备故障频繁、压力不足,造成铁口工作不稳定,严重影响高炉生产。马景强经过不断摸索,又提出了“双泵打泥法”,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钒钛矿冶炼渣铁分离难、下渣带铁多,造成铁损高、烧坏下渣罐多,对生产影响大的问题,马景强提出了“在砂坝沟和下渣沟之间增设沉铁坑回收下渣铁”的建议,并大胆将下渣坝上移 1.5 米,不仅解决了渣铁分离不好的难题,且年回收下渣铁达到 2000 余吨,可减少事故损失费用 425 万元。一次,高炉更换铁口大闸时,因砂窝子预制构件与过去的大闸不相匹配,更换极不方便,安装后稳定性很差。于是他就亲自动手,自行设计铸造了一个大闸,但因场地限制试验失败。不达目的不罢休。从来就不服输的马景强想到了厂铸铁车间捡塘麻铁的铁坑适合做浇注大闸的场地,立即找到该车间主任讲明了自己的设想。在该车间两名职工的配合下,试验取得了成功。他所设计和铸造的这一大闸,与原来的相比,不仅安装方便、制造简单、使用安全,而且投入使用后,每个可节约费用4 万元。近五年来,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多达 40 余项,被厂采纳实施 23 项,共创经济效益 3000余万元。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出铁放渣、烧渣口,还是捅铁口、抢事故,他都走在前头。哪里难度最大、哪里工作最苦,他就在哪里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入党誓言,感染和带动了身边职工群众。2003 年 6 月份,在三高炉中修工作中,他积极配合施工,严把质量关,发挥自己多次经历高炉大、中修的经验,充分展现“铁人”风采。停炉时,不顾自己已年龄偏大、体力减弱,身先士卒地钻进温度高达 60-70 ℃炉缸里,指挥烧残铁。由于温度高,20-30 分钟就得换人一次,他跟其他年轻职工一样,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中修结束他都没有休息过一天,为中修施工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修期间,马景强还负责了炉前新上马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提出了“把高炉喷吹口改为短二套,并在里面砌耐火砖”的建议。经采纳实施,既节省了材料,又避免了高炉喷吹口烧穿的重大事故。开炉时,他负责炉前每次操作和指挥,使三高炉开炉仅用了 67 个小时就达到日产 2760 吨生产水平,刷新了铁厂历次开炉技术指标最好的历史纪录。

马景强不骄傲自满,技术上也从不保守。他发现三高炉青工比例较大,为防止出现炉前技术的“断层”,主动向领导要求,给自己增加了“传、帮、带”的重担。他认真分析青年特点,注重因材施教,用生活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技术理论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坚持以帮助和鼓励为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学习技术的积极主动性。并对徒弟提出了四大要求:为人诚实、工作踏实、勤于思考、不怕吃苦。为了徒弟们能学好技术,他宁愿自己辛苦点,坚持在现场言传身教,经常在炉前近千度的高温烘烤下手把手地向青工传授技术要领。他总是把自己的经验、绝招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他先后带过的 16 名徒弟已全部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在生产中挑起了大梁,有四、五个当上了高炉炉前大组长,有的徒弟还被评为厂“技术拔尖人才” 、攀钢(集团)公司党员示范岗。他的徒弟王文顺在(集团)公司举行的职工技术运动会中,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了炉前工比赛第一名。

上一篇:米哈利斯·卡科扬尼斯

下一篇:缪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