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逢秋的个人简介
麦逢秋(1897~1985),别号月楼,乳名承润,留法博士、教授,儋州市(原儋县)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罗城村人。他1920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同年以县半公费生资格赴法国南锡大学留学,193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以法文撰写《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论文。
人物简介
麦逢秋,别号月楼,乳名承润。1897年出生于儋县排浦镇罗城村,后迁到排浦墟定居。他是民国时期儋州第一位留法博士。他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个历史时期,经历曲折坎坷。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严谨治学;他为人宽厚,谦虚谨慎,襟怀坦荡,正直清廉,堪称一代楷模。
早年经历
麦逢秋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时。他1917年7月毕业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0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即今广雅中学),当时,国家教育部选拔一批学生赴法国留学,儋县分配到一个名额。几十人报考,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省府批准半公费留法读书。后来他才知道,和他同船赴法留学的还有徐特立等人。因经济困难,只好边读书边打工。不久,国家经济困难,停止资助,迫使他于1925年7月休学回国,在家乡和其父料理生意,筹措学费。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日寇嘲笑“中国是一盘散沙,没有五分钟热血”,立即拍案而起,挥毫疾书,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家里的墙壁上:“须顺十九期潮流,同维时局;不是五分钟热血,贻笑邻邦”。这副楹联,于今还在群众中传诵着。
1926年1月,麦逢秋再次赴法继续其未竟学业。他用三年的时间专攻法文,法文过关后,又攻读英语。上了南锡大学后,学习政法。1932年,他考取法学学士学位,不久他以法文撰写的《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学术论文,在答辩会试场上,令专家、教授倾倒,从而荣获法学博士学位,一时誉满海外。
在法国读书期间,他意识到要强国富民,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社会,于是他潜心于浩繁的法学论著和有关学科之中,博采众长,为他尔后从事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1934年8月回国后,先后于广东国立法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州法学院、私立海南大学等任教。1949年10月往香港。1950年回到海南大学任教授、教务长,后改任省立海南师范学院教授、教务长。1951年3月因历史问题而被革职劳改,1963年回乡,1979年应聘为儋县新州中学顾问,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1985年6月27日寿终正寝,享年89岁。
投身教育
1932年,麦逢秋学成归国。他通过总结、观察与思考,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途径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为此,他立志把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业中去,培育有为青年,从而实现振兴中华之远大理想。1932年至1937年,麦逢秋先生在广东国民大学任教授,同时在广州国立法学院及高中部兼课。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他随国民大学向西转移。曾先后迁往开平县楼岗墟、阳春县春湾、高州及茂名等地,任国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及高中部主任,兼开平侨中校长等职。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麦先生孜孜不倦地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他学习、研究、教学、宣传,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日的立场,为抗日救国效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麦先生又随国民大学返广州复校,在该校任法学院院长、教授,兼附中主任。同年应国立广西大学之聘请,前往桂林任教一年。1946年又返广州,继续在国民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省立海事专科学校、省立法商学院和私立广州法学院等校教授。解放战争期间,大陆紧张,他南归海南任私立海南大学教务长、教授。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曾祥鹤(留学法国)、徐铁夫(同乡朋友)等人盛情邀他前往台湾,他一一婉言谢绝。
1949年10月,麦先生前往香港,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后,麦先生心向祖国,魂系华夏。他曾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终于毅然放弃了任香港大学教授的优越工作生活条件,从香港返回海南,从事教学工作,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同行的称赞。那时私立海南大学改为南方大学分校,他仍在该校任教。不久,又调往省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授、教务长。1951年3月27日,麦先生因个人历史问题,不得不离开了教育战线。
1963年1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排浦定居。1979年9月,麦老在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关怀下,得到了平反,落实了政策,后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麦老虽然经历了坎坷和挫折,仍对祖国一往情深。在已届耄耋之年,仍尽心尽责地工作,赢得了全体师生、家长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评价
他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常以“任教师为荣,培育人才为己任”,博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