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增芬的个人简介
马增芬,(1921-1987)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马连登之女,五岁随父学艺,七岁即参加演出,十余岁正式登台,父女共同创造了西河大鼓“马派”唱腔。嗓音华美、脆甜,唱腔激昂、奔放,节奏活泼轻盈,注意音乐造型。马增芬 - 简介
女;北京南苑镇人。西河大鼓演员。曾任中国曲协理事。 出生于1921年,农历辛酉年;逝世于1987年,农历丁卯年;享年66岁。马增芬出身于京城著名的鼓曲世家,其父马连登、其妹马增蕙都是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马增芬与父亲马连登先生珠联璧合,共同创立了“马派”西河大鼓。 马家当年在京津两地名噪一时,为民间的鼓曲艺术能登上大雅之堂立下了头功,至今仍被曲坛传为佳话。马增蕙是马增芬的妹妹。
马增芬 - 艺术生涯
五岁随父学艺,十几岁登台演出。与其父西河大鼓艺术家马连登共同创造了“马派”西河大鼓。马增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既能认真吸取传统艺术精华,又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吸收融汇兄弟曲种和戏曲、音乐的营养,不断有所创新。她嗓音华美脆甜、吐字清晰流利、节奏活泼轻盈、唱腔丰富多彩。在我国曲艺界中,久负盛名。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她5岁开始学艺,7岁时全家搬到天津以卖艺为生。8岁时开始到地场说书,9岁到茶馆说《杨家将》,11岁在天津谦德庄茶舍与老艺人唱对口书《薛刚反唐》、《盗马金枪》,13岁时同老艺人乔清秀、王佩臣、段德贵等同台演出,同时灌制了《玲珑塔》、《马前泼水》、《闹天宫》等唱片。15岁时同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宝全、白云鹏、孙小轩、骆玉笙及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摇⒄攀俪嫉韧ㄑ莩觥=夥徘八莩龅闹饕城坑小堆罴医贰逗艏医贰堆Ω辗刺啤贰端逄蒲菀濉贰读徵缢贰堵砬捌盟贰队魏返取1951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新书《新儿女英雄传》、《石不烂赶车》。1952年进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曲艺。1953年到中央广播文工团当演员,曾随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演出实践中,她对西河大鼓的内容、唱腔以及表演方法都作了大量革新。1956年在全国文艺会演中获演员一等奖。同年在全国西河大鼓流派会议上被誉为独具风格的“马派”创始人之一。1959年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演员一等奖。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除演唱传统书目外,她还编演了新书唱段如《运粮路上》、《叙家常》、《邱少云》、《江竹筠》等。
马增芬 - 马连登
出生于1897年,北京南苑镇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逝世于1976年,农历丙辰年。享年79岁。出生于一个菜农家庭。十三岁(一说十五岁)拜西河大鼓艺人耿起树为师,学会了《大隋唐》、《包公案》、《杨家将》、《明英烈传》、《三国演义》、《呼家将》等十几部大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进行艺术改革,用京字京白演唱西河大鼓,吸收京剧唱、念、做,丰富了说唱形式,在当时与鼓书名家黄福才、张起荣、赵玉峰、王书祥齐名。他对曲艺的突出贡献是和二女马增芬共同创造了“马派”西河大鼓(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起,马增芬唱,马连登伴奏),曾在京津一带演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潜心钻研评书艺术,曾向名家陈士和、群福庆、金杰立等学习。他出色地掌握了袍带、短打书等不同类别的评书技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1953年,马连登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是西河大鼓伴奏的名手。三十年来,与马增芬一起整理演出了《闹天宫》、《刘云打母》、《白蛇传》、《花唱绕口令》、《绣鞋帮》、《邱少云》、《一分钱一两米》等一大批优秀的西河大鼓曲目。同时还整理演出过《杨家将》、《隋唐》等评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下来他演播的全部《杨家将》,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马增芬 - 马增蕙
马增蕙,1936年生,北京南苑镇人。马增芬之妹,5岁从艺,演唱西河大鼓。15岁参加中国广播说唱团,改唱单弦,由胡宝钧先生为启蒙老师。1960年拜单弦表演艺术家石慧茹为师,除演唱单弦外,还善于演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评弹等 。
马增芬 - 西河大鼓
产生于冀中大清河、子牙河流域。主要开路人之一是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河北高阳教台村人马三峰。而后出现的演员几乎全是两河流域的。西河大鼓命名于天津,西河是夭津人对两河的通称。六十多年前名艺人赵玉峰在天津四海升平戏院与刘宝全、王凤友同台演出,海报上正式名为“西河大鼓”,引用至今。伴奏乐器有鼓、板、三弦等。演唱时吐字、发音、行腔都是根据冀中方言的声调。以说为主,以喝为辅,擅演长中篇太书,也能唱抒情小段。词句结构灵活,通俗易懂;曲调明快开朗,悦耳动听。具有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是北方曲艺中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