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奎信的个人简介
穆奎信,1947年生,北京人。别署魁信、三有堂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事,海河印社副社长。自幼酷爱书画、篆刻、收藏。自六十年代起,得到书画鉴定专家曹文耕、文字学专家陈邦怀、书画家孙其峰、王学仲教导,刻苦研习三代吉金文字、秦汉印、明清流派,尤其对浙派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有独到见解,使其在书画方面造诣很深,篆刻艺术尤为突出,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取得了优异成绩。1986年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有《穆奎信篆刻集》、《反字肖形印――实用篆刻印谱》出版。艺术历程
大师印象门有怀沙抱石、温恭敦厚大雅之印人,曰穆先生奎信。先生年已六十,孜孜三十载锲而不舍,所镂之金石逾万方。他以秦汉起家,旁触六朝,浙皖及邓吴黄齐。以刀作笔,な善涓裱忠滓允鳎渖逖锒段牛滴√炒蠹摇
对穆奎信的第一点印象,是他敦实憨厚的外貌和篆刻家特有的气质。面对他,你不仅仅能感受到他对篆刻的认真与深情,更能感受到这位篆刻家不断创新的欲望。三有堂是穆奎信给自己工作室取的名字。其实只是十几平方米,采光不太好的一个斗室而已。不过,这斗室里一帧帧篆刻作品,一枚枚印章,还有刻刀、画笔、印泥、宣纸、棕刷、砚墨……甚至于一桌一椅似乎也都沾满了灵气。走进了三有堂,也就走进了穆奎信营造的精神家园,走进了熔书法与金石为一炉的篆刻艺术世界里了。
穆奎信这样对我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生的乐趣,不在起步的水平,而是在于他的奋斗精神。”我想这大概就是穆奎信篆刻艺术成功的精神动力之所在。
博采众长
出生于北京的穆奎信,自小喜欢书法和篆刻,穆奎信质朴憨厚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去追求华丽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其书工篆隶,刚健婀娜,端庄匀净,受益于篆刻名家吴昌硕、赵之谦。而富于灵动之姿,清润之气,则是承篆刻家邓散木、齐白石等名家技法。博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深悟、活用古玺印形式美之规律。以书法入印,将篆刻之意与个性趣好相发于刀石之间。作满白、细朱,布白舒适安详、线条匀净挺健,方厚光洁不拘滞、圆细流美不浮滑。其用笔章法自然、篆法精妙、虚实合理、疏密适宜、穿插得法、舒展自如、直而不僵、圆而不滑。转折长划搭接处,善于使笔触就势暗合,一气呵成,不露接痕。使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他手中出来的一枚枚印章,雄浑、酣畅、阳刚,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形成了古朴率真的独特韵味。
篆刻艺术的风格源于篆刻家的气质、学识的碰撞。根远端正的仪表与正肃的心智是北方人刚健爽朗南方人细腻沉凝性格的浓缩,故在篆刻风格的选择上,他的印也属浑厚蕴藉一路,在法度森严中时见其质朴与放达。追求在汉印平正浑朴的基调下融会书法的书写韵味,以多维而统一的面目出现,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观根远的篆刻作品,法度严谨而不乏灵气,线条凝重而富于张力,刀法爽利而精气内含。
就个人而言,穆奎信尤喜白文印章,厚实凝重,拙中见巧。结字方中寓圆,线条变化多端,边框残破天成,章法虚实相映。起刀、收笔、转折处无不显现其功力与匠心。深得秦汉印之神髓。熟悉文字学的他对印章的结字也特别慎重,看似漫不经心,实经悉心推敲和选择,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气韵厚重
穆奎信的印是属于辣中带甜的那种,读其印正如小酌一杯陈年老窖,入口中辛辣过后便觉醇香四溢,回味悠长。
“大朴不雕、古拙雄浑,朴实凝练尽得汗印高古厚重之气韵”,这便是读其印最直接的感受。穆奎信早年于秦汉印用功最勤,出秦入汉淫浸其间,心追手摹,临古之佳作不计其数,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对明清以来各流派、各大家的作品亦广泛涉猎,苦心研习。穆奎信治印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基于古人,但不对某家某派作简单的模仿,而通过借鉴熔铸、提炼而为我所用,讨百家米煮一锅粥。穆奎信对秦汉印多年的研究及感悟,使其有了很深的传统底蕴,这是其印中处处流露出古韵的根本所在。他把每次创作作为抒情达意的过程,作为一种艺术观念的实践和探索,给予独立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表现。穆奎信在一篇文章中说:“每每创作前,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去体会一种平和的、虚无缥缈的感觉。好像在倾听一首婉转的小曲,四大皆空,浑然忘我。我不懂禅,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谓的禅吧?有时亦苦思冥想,如痴如呆;灵感上来,乘兴操刀,无拘无束,忘乎所以游刃于石田,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扉及艺术语言。”正是基于他对篆刻艺术独到的领悟及拥有这种创作心态,因而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浑朴灵动,真力弥漫。
穆奎信治印善用冲刀,挥刀就石,铿然有声,以气贯之,大刀阔斧,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顷刻间毫无生气的石头变得充满了活力,方寸之间便有了生命,观之则浑然天成,朴实生动,金石气息溢满其间。他的作品以夺人心魄的态势、韵律和骨力宣泻出来,其治印以长刀直冲,用刀泼辣,以意为之,不过分追求细节,整方印的虚与实、动与静、轻与重、疏与密、曲与直、刚与柔、朱与白的呼应,全凭线条随机调节,极富感染力;其治印取法汉白文高古雄浑一路,用刀古朴自然,于精微处见精神,几处点睛之笔,使全印皆活。
妙在天然
清代篆刻家有云:“古印有笔亦有墨”,有刀无笔失神,有笔无刀失骨。刻刀奏于石,轻重急缓、冲削顿切,使线条富于变化,或光洁圆润或挺劲苍茫,这便是刀法美产生的特殊艺术魅力。穆奎信临池多年,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善于把握刀与笔的关系,驱刀如笔,用刀爽利而不单薄,线条浑厚而不臃肿,落刀处如壮士舞剑,小心处如美女拾针,每一刀下去都如锥划沙,充满坚实的内在力度而又拥有微妙的变化。穆奎信说,搞艺术的好处就在于轻轻松松之间流露出真情来。像王羲之举觞在山水间所写的《兰亭序》、王献之抄写的《洛神赋》,让人看起来是那么的真诚、随意,没有那么多后天的装饰味道。书法和篆刻之所以让他动心,其原因也在于此。
采访时记者说,篆刻是件挺枯燥的事,光是用刀就要练上很久。穆奎信人很幽默,笑着告诉记者,他都用刀30多年了,至今每天还要在家“用”上一个多小时呢,就是为了提高篆刻的线条质量。穆奎信笑言,论起勤奋来自己与王羲之的墨池、智永的铁门限、怀素的绿天庵相去甚远,可对艺术的那份恋情倒是一致的。
在解读穆奎信印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作品中有好多看似无意,而实乃苦心经营、巧藏于拙的佳构。从穆奎信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吸取古人之精髓食古而化之的痕迹,与甲骨、镜铭、瓦当、封泥、货泉、古碑帖及汉简等古文字皆有借鉴。另外,穆奎信在肖形印的探索上也下过一番工夫,得益于汉画像石,颇具来楚老之遗韵。所刻肖形印构思精巧,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刀法洗练简洁,神采飞扬,意境深远,有意到笔不到之妙。有前辈曾赞誉:“穆奎信作肖形印颇为古拙可爱,甚爱之……”
温良敦厚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穆奎信于金石书画既好且乐,流光与刀笔俱下,方寸与心情共糅,所谓自得其乐。他不仅精于治印,其绘画也堪称一绝。他的画具有浓烈的金石气,也颇有齐白石的味道。
穆奎信先生为人忠厚,忠于业,笃挚于朋友,其做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志在广结鸿儒,砥砺学问,接人待物如其印文所铭“坦荡荡”“处其厚”,众多书画同道对其赞赏有加。
然而穆奎信先生一直遵循低调处事的风格,尽管很多大家对其评价相当高,对于这些评论,穆奎信总是一笑置之,他说,究竟谁的印好,那要等半个世纪以后才能分出高下。他的作品虽然倾尽了其全部的心血,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于完善。听得出,篆刻艺术已经成了他今生永无止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