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之的个人简介
马毅之(1912年―1954年2月)字风元,原名马云祥,别名马风元,禹城县(现为禹城市)梁家镇马家桥人。中共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梁家镇马家桥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在连五高小学组建了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委员会,任书记等职。历任豫西三十五团政委、临江中心县委书记、中央二机部党委副书记等职。人物简介
马毅之(1912年―1954年2月) 字风元,原名马云祥,别名马风元,禹城县(现为禹城市)梁家镇马家桥人。出身于勤俭正直的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9岁考入县第一小学。期间,北京、天津爱国学生不断来禹城进行“五·四”运动宣传,他自动组织学生列队迎接,高喊反帝爱国口号。1924年考入县立高小上学,在共产党员李宗鲁老师的指导下,精心阅读《新青年》、《民众之路》、《科学大众》等进步书籍,涉猎革命知识。
人物生平
1926年,由李宗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禹城团县委书记。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考入平原中学,在学校秘密编写宣传品和党刊,传播马列主义,先后发展刘子蔚等十几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组织委员,负责恩城、平原、禹城、临清、高唐等县党的工作。1931年夏,考入山东省立高中,同共产党员徐运北等一起领导发动了罢课反会考学生运动,运动波及全省各地。1933年7月,宋鸣时叛变革命,出卖了鲁北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冒险写信通知刘子蔚等转移,保护了不少地下工作者。因此暴露了身份,在济南遭国民党通缉,遂转移到即墨县蓝村小学,改名马风云,以教学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考入北平宏达高中。在北平耳闻目睹东北流亡学生及北平各界人士愤怒控诉日军侵华及反动当局辱国丧权罪行,义愤填膺,大声疾呼:“国亡我生何所用!”,毅然弃学回家,在鲁北为抗日救国日夜奔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共产党员尉景平一起建立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禹城、高唐一带阻击入侵日军。同年10月,在禹城连五高小学组建了中共禹城第一届委员会,任县委书记。1938年9月,受上级党组织委托,带领320名干部去延安学习。毕业后,任抗大总校政治部六分校总支书记、组织科科长等职。
1943年,请缨赴抗日前线,任豫西三十五团政委,随军转战太行,挺进河南,驰骋中原。
解放战争初期,调往东北军区。1946年,任辽宁军区独立一师副政委,后任临江中心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全县军民,配合野战军部队,同数十倍与己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对峙,施展了政治、军事才能,取得了四保临江胜利,为大军解放东北做出了贡献。1947年下半年,任中共通化地委副书记。1948年,调回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任副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一五三师政委。北平解放后,他率部直驱湖北。武汉解放后,任武汉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5月,根据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调任武汉中南兵工局局长。同年年底,调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党委副书记。因多年来,驰骋疆场,积劳成疾,1954年2月病逝于北京。根据个人遗愿, 同年将骨灰运回禹城。在马桥村西,由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及县政府立碑入葬,碑后刻有生平、事迹,墓地松柏常青。
相关报道
1926年,革命的火种撒落在当时禹城县城内的第一高等小学,禹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了。85年过去了,那血与火的岁月早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光辉永远照耀在禹城人民的心中。6月12日上午,记者在党史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东街“禹王文苑小区”(原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原址处),寻觅革命者走过的足迹。◎党支部建在了当时的城内第一高小
为能找到禹城的第一党支部的原址,记者在该市党史办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东街。走进“禹王文苑小区”继续向北走了百余米后,该市党史办方主任停住了脚步。“现在我指的这栋家属楼的位置就是原来的第一高小党支部。”顺着方主任指明的方向,记者在路的东北角方向看到了一栋新建的家属楼,借助老照片记者仍能感觉到当时条件的艰苦。“从老照片上不难看出,原党支部有北屋3间,为砖基土墙草顶房(后经返修成砖顶),为一独立院落,是1926年中共禹城支部的诞生地。”方主任介绍。
1921年秋,李宗鲁到禹城城内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他多才多艺,教学方法灵活,为师生们所欢迎。他任艺体课兼图书管理工作,经常向师生们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分配到该校任教的还有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的同学杨笙甫(高密县人,中共党员)他们密切合作,注意在校内外发展党的工作,开展农民运动,扩大和巩固左派势力。1926年3月7日,李宗鲁与进步学生张树杞作为禹城农运代表,参加了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在长清召开的农民运动代表会议,通过了农运问题、组织问题、党的策略等方面的决议。此会召开后,禹城、平原即有农协。
“1926年春,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成立。李宗鲁、杨笙甫在教师中先后发展党员张温川(字巨涛),团员滕玉亭;在学生中,发展为团员转为党员的有马云祥、杨世荣、王云阁、张树杞等。7月份李宗鲁率学生30多人到平原禹城交界处的杨柳寺集上讲演,张贴标语,宣传农民运动方向问题,并声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方主任说,后来,李宗鲁从“一高”出走,党支部负责人由张巨涛接任,继续发展的团员转为党员的有孟致祥(现改名孟一同)、秦吉和(现改名朱儒)、李济深,共青团员有冯中元、戎明德、韩科选、程绍煜等。由李济深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戎明德为组织委员,李文杰为宣传委员。
1929年,清明前后城内“一高”支部计划组织一次暴动,秘密准备了武器、火药和暴动器材,因走漏消息,敌人派一个营进城,把守四门,戒严搜捕,使暴动夭折,团员们连夜从城墙上将暴动器材转移疏散。该支部坚持到1929年6月底,因省委和省团委遭到破坏,联系中断,暂停了活动。
◎马毅之的侄子追忆叔伯
几十年过去了,在禹城城内第一高小这个火种初生的地方,早已不见了当年革命者李宗鲁等人的身影,其后代也没了音讯。经多方打听记者了解到,1926年由李宗鲁发展的党员马云祥(现名马毅之)的两个侄子马秀文和马秀河仍住在该市梁家镇五合庄后,我们立即驱车赶到该村。
当天下午3点多,在经一番打听询问后我们在村头的一排平房处终于找到了年过七旬的马秀文老人。
马秀文今年74岁,身体略胖,但精神矍铄。据老人回忆,叔伯马毅之参加革命时他还小,儿时总是听父亲说起马毅之的故事。“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大,马毅之是我二叔。当年闹革命的时候我还不记事,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父亲说过:1930年时,马毅之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组织委员。1931年夏,考入山东省立高中。1936年,考入北平宏达高中。1937年u2018七·七u2019事变后,与共产党员尉景平一起建立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1947年下半年,任中共通化地委副书记。”马秀文说。
当记者要求进一步了解马毅之时,马秀文在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马毅之生前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去年冬冬一家人从北京回老家时留下的。”后得知“冬冬”原名马冬冬,是马毅之的女儿,今年63岁。因不记得马冬冬的联系方式,马秀文老人又专门找来了其弟弟马秀河。
“平时家里都是马秀河跟北京联系,他了解的更多。”随后记者跟随马秀河来到了家里。
马秀河回忆:听先父说过,当时北平解放后,马毅之率部直驱湖北。武汉解放后,任武汉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5月,根据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调任武汉中南兵工局局长。同年年底,调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党委副书记。后因多年来驰骋疆场,积劳成疾,1954年2月病逝于北京。
后来在马秀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村头的一所老房子处。“这就是我二叔当年住过的老房子,听父亲说过,当时国民党的人多次来过这儿,二叔都巧妙地逃跑了,可由于年久失修,房子已经垮塌多年了。”
◎禹城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历程
历史不会忘记,革命先辈们为人民谋幸福的艰难历程。在文史资料中,记者了解到禹城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前前后后。
1919年至1925年,正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大肆侵略的时候,国内军阀割据一方,战火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四”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众多青年学生,1926年春,在李宗鲁的带领下禹城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成立,李宗鲁任支部书记。后来,为反对张宗昌的征讨赤捐,李宗鲁以城里“一高”支部为核心,利用周会在校内演讲,反对不顾天旱灾情,向农民征讨赤捐,并发动学生在校内外张贴标语。1929年,清明前后城内“一高”支部计划组织一次暴动,因走漏消息,敌人派一个营进城,把守四门,戒严搜捕,使暴动夭折,团员们连夜从城墙上将暴动器材转移疏散。该支部坚持到1929年6月底,因省委和省团委遭到破坏,联系中断,暂停活动。在当时,即有禹城党的负责人李宗鲁从校内被驱逐之说。
1925年尉景平同志在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回到本县与共产党员马馥塘(齐河人)同在城内第一高小任教(马是教务主任),又组织起支部工作,发展了刘铮(刘贵芳)等一批党员,联合校内外进步学生组织起“民族解放先锋队”,对反动校长王汉勋对学生的法西斯教育展开了斗争。反对开除宣传抗日救国的学生,使校方不得不收回成命。至1936年暑期,马馥塘、尉景平因暴露了地下党的领导身份,王汉勋与军政衙门勾结,决计要把他们捕进大狱。为保存革命力量,尉、马(馥塘)撤出了“一高”阵地。
李宗鲁,原名李洪儒,别名徐相善、李洪业、徐轩、张旭东,山东禹城禹城镇寺后李村人。1917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22年毕业后,回禹城城内高小任教,任教期间秘密组织“理发工会”,寻求救国之路。1926年秋经山东省执委批准,中共鲁北地委正式成立,李宗鲁任组织部长,并组织“鲁北暴动行动委员会”,创办党刊《白露》。1932年与满州省委取得联系,留省委秘书处工作。1935年潜回禹城,被特务发现,遂返回哈尔滨。“七·七”事变后,满州省委遭破坏,他又化名徐轩、张旭东迁居天津、沈阳进行党的活动。终因多年革命颠沛流离、积劳成疾。1940年6月病逝于沈阳,后来被追认为烈士。
中国共产党在禹城经历了23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从星星之火逐渐长成燎原之势,带领禹城人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