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伯高

时间:2023-12-17 12:56:46编辑:小历

龙伯高的个人简介

龙伯高(前1年―公元88年),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是国内外龙氏有谱可查的共同先祖。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历代史志皆有褒扬。

公元88年卒葬零陵西门司马塘(今零陵区徐家井办事处新建村)。市、区两级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对龙伯高墓的保护,永州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古墓葬之第一位。

人物简介

西汉哀帝元寿2年庚申(前2)2月15日午时生,比耶稣大一岁,东汉章帝章和2年戊子(88)7月15日辰时卒于零陵官舍,享年89岁。

天下龙姓皆以公为始祖,所谓始祖是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因龙氏族谱是与公元纪年同步,所以一致认可、千古永传、同心共尊伯高公为始祖,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伯高公读书乐道,发愤图强,建武(32)初,以学者首任山都(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长,官至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市)太守。

钜鹿世第武陵传家

据《资治通鉴卷12?汉纪》载,汉高帝纳刘敬言:“徒六国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而龙氏先祖原籍河北钜鹿(今巨鹿县)人,故尔亦徒关中,定居扶风之京兆,数十年后,龙氏太祖勉公[生于西汉元光辛亥(前130)],奋发进取,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1),以名贤受命,出任江程邑(安陵)亭长。政声卓著,邑人赞其“公而且直,民无曲者;正而且仁,田野载德;不履公门,不迩声色”。又曰:“德孚于乡,为龙为光,勉翁先觉,导我愚泯”。因名二子:有孚、有光。公卒于元康已末(前62),妣贾氏(前129-57)。伯高公祖父有孚公,生于西汉征和元年(前92),卒建始元年(前32),妣田氏,生征和辛卯(前90),卒建始乙丑(前32)。子一:先仕。伯高公父先仕公(前52-8),子四:长子伯高,次子伯湘,三子伯海,四子伯意。伯高公作为老大,率先垂苍,刻苦攻读,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山都长任上,廉洁奉公,克尽厥职,日夜惕厉,识才尊贤,黎庶拥戴,朝迁重用,自北南来,升官迁湘,家武陵,龙姓因此以武陵堂作为堂名之一。

赏罚分明刘秀敕封

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兄子严敦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光武帝刘秀香到马援这封信后,于东汉建武24年春月擢升伯高公为零陵太守,诏曰:“具官山都长龙述,廉公是饬,敦厚堪型,用擢尔零陵太守,官二千石。零陵山扼五岭,地控百越,人多剽悍,俗杂汉夷,惟尔公忠,克沛膏露于禹甸。惟尔廉威,自此刚劲于尧封,于戏!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寝戟,闾井务载其清宁,春落锄犁,兆庶欲安于耕凿,则女红不害,尚勤尔职,以称朕意”。实践证明,伯高公无愧于马援的赞赏,无负于刘秀的重托,无辱于郡民的厚望。他满怀于皇恩于万一,救苍生于水火,逞志于荆州的信心,走马上任了。

躬治零陵名垂竹帛

汉代,全国设13刺史部(即13州),湖南属荆州,置桂阳,武陵,零陵和长沙郡。东汉时的零陵郡,除今日的永州属地外,还包括周边的广东、广西、郴州、衡阳、邵阳的一小部分,约占现湖南省总面积的1/4,可见辖地不小。当时,刘秀虽基本统一了全国,但国内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注数民族起义和叛乱、地主武装叛乱、地域宗族械斗等战事和纠纷,仍时常有之。当时,刘秀亲征、马援挂帅进攻武陵一带的少数民族“五溪蛮”的战斗就在零陵郡附近发生,战火使郡内人心浮动,民心惶恐,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伯高公到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避免内乱,支援征讨。据说,在战事紧张、马援受挫、供给困难、军饷难以为继的紧急情况下,连伯高公自己都敷不衍出的窘迫状况下,毅然决然将夫人头上的金簪取下,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争,使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加之那时零陵地属“南蛮”中的“南蛮”,生产、文化极端落后,经济十分贫穷,交通特别蔽塞,气候非常恶劣,民族矛盾尤其突出,加之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给初来乍到瘴气弥漫的边远之地的伯高公带来重重困难和诸多不便,但伯高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迎难而上,励精图治,采用广施仁政、法德兼治、以身作则的方针,很快就站住了脚跟、稳住了阵脚、打开了局面,使当地生产得到发展,经济得到增长,文化得到提高,风俗得到纯朴,生活得到改善,人心得到稳定,特别是两次有效地平定了郡内的骚乱。据《永州府志?循史篇》载: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更难能可贵的是,伯高公清正廉洁,勤政为公,宽厚待人,礼贤下士,修身养家的为官为人之道,为历代各族多方人士盛赞不绝、史不绝书,真是堪为百世之师、千秋之范、万古之贤,现永州市人民政府一致公认其为古贤太守,一方清官,历代楷模,伯高公泉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欣慰不已!天下龙氏更应倍加珍惜,无限景仰,见贤思齐,光前裕后,以报祖德于万一!!

德泽山河光昭日月

道德之树常青,精神之花常开。人的道德精神是没有姓氏、地域、国度之分的,是永远传承不变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伯高公的道德精神,就是马援赞像所高度精辟概括的“孝悌于家,忠贞于国,清明临莅,威然赫赫,朝廷褒功,田野泳德,宇宙间气,独君先得。俨然遗像,千载仪则”。宁徐自明赞伯高公曰:“班孟坚赞称燕齐之士与周并传,得非太公召公之德,实磅礴于人心,故其传久不民欤,左氏载:皋陶庭坚不祀,哀其德之未逮,民之无援,然则称迈种德非耶!东都龙公以谨厚闻于世,马伏波以之教诫子弟,建武择守于焉,取斯迨今。云祁之贤犹有存者。天之施善人不实。为吏贵良,示民以德,静动无华,威仪有则。伏波诫书,诚斋纪石,遐想声光,敬恭朝夕”。伯高公这种忠贞于国,孝悌于家;敦厚为人,廉公为民的精神,不仅是龙氏的传家宝,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象征,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完美结合。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伯高公的道德精神,就是要学习和发扬4代中内领袖所来自培育和倡导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清正廉洁,勤俭节约;崇尚事业,淡泊名利;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压倒敌人;和谐求实,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自强不息;扬荣抑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不懈奋斗,建功立业,澡身浴德,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为祖争气,为龙氏添彩!

功成身退修成正果

伯高公在职时,与桂阳郡太守栾巴,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学习道术。因他俩是朝廷官员,对湖南道教发展和影响比一般地方的方仙道更大更深一些。所谓道术,就是中国古代色罗自然和社会一切原理与方法的总称。《庄子?天下》:“古云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后世道教(我宗亲之一,在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沿用指道教之方术,或称“仙术”。《云笈七篆》卷45《秘要诀法序事》:“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伯高公卸任后,更加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于学道。《真诰》卷14说伯高公跟随神仙刀道林学习,受服胎无之法,又常服青饥方。托形醉广,隐居方台,师从定录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说:“龙述,不知何许人也。于金山得神芝实,如梧桐大,治而服之,日饵刀圭。服二年,得尸解而去”。道书中说的一些细节可能不真实,但伯高公信道这一事实还是可信的。一是因为马援本人也学习一些道教的养生方术:“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解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后汉书?马援传》),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气相术,同志相近,可能就是因为都有相同爱好,才使得彼此过从甚密,如此看重。二是汉时金国人均寿命仅28岁,而伯高公寿高89岁,如无特别的养生育术,断难如此高寿。而道术的养生秘诀是顺手自然,注重内心修炼,主张清静无为,而伯高公身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植被极其丰富的官邸,退出政坛后,置滚滚红尘于度外,加之历来注重修身养性,“仁者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子孙后裔

伯高公配妣罗氏(前2--89),生二子:诏、明。长子诏,名夷诏,字推贤,生于东汉建武丁酉(37)8月19日己时,殁于元和乙酉(85)9月5日午时,永年18(75)任浔阳丞,首制家乘。妣刘氏与夫同年生,殁于永元乙末(95),子一:瑜。伯高公孙瑜,人名让瑜,字善握,生于东汉永平戊辰(68)8月6日己时,永年丁酉(97)任浔阳驿丞,殁于永建庚午(130)9月20日午时,妣刘氏与夫同年10月9日卯时生,殁于永建丙宣(126)2月4日未时。子一:珩。伯高公28世孙龙寅,又名梦京,字兆安,唐大中戊寅(858)中武状元,与夫人从戎有功封侯。据《永新通志?儒林传》载:伯高公第31世孙太况,字景荀。生于唐咸8年丁亥(867)1月15日午时。龙纪元年己酉(889)任大理寺卿。居官仁廉,广积阴骘。于天祜3年丙宣(906)卒,时遇异人,异人携盐一包置义山下曰:“曷葬于此”,言毕不见其人,即将盐包展示,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分居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遂葬盐推处。震山庚向。妣陈氏生五子:钦、琮、{ 、r、琳(注:前五字都有王旁,因我自己打不出有两字没打,望各位族人谅解!如有人知道请改过来。后面一样),后五子均登科,后世称“盐堆龙氏”五子登科,即来源于此。宁丞相李刚题诗赞曰:

龙蛇虎踞作佳城,万古千秋诗善人;

莫道山川无秀气,如何从此起人文?

又曰:

龙真穴的本堪夸,到底还须积善家;

不有仙人来点指,焉知吉地久开花?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伯高公后裔遍布京、冀、晋、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川、贵、云、陕、合、渝等22个省、市、区,尤其在湘、粤、桂、云、贵、川最多,目前主要集中于湘、川、两省,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0%,而湘籍就达68万之多,占龙姓总人口的29%,为龙姓第一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1.3%。伯高公后裔不仅遍布五湖四海,而且星散五湖万周,龙其以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海外华人中龙氏居多,而龙氏中又以伯高公后裔居多。伯高公后裔中,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名声鼎沸,誉满天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五代大臣龙敏、北宋画家龙章、大臣龙景昭、元朝学者龙仁夫、明朝四川巡抚龙文光、清朝经学家龙启瑞、词曲家龙燮、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等。现代名人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龙新民、原新疆军区司令员龙书金、原外贸部副部长现“博鳌澳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龙禹贤、原甘肃军区第二政委龙炳新、原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龙福才、原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龙开福等。以上人物,传承于世,载于史册,誉于民间,是中华好儿郎,是伯高公福庇,是龙氏的光荣和骄傲!

墓葬

据《零陵县志》载:“龙伯高卒葬城北,祀名宦墓。在城北一里(今永州市零陵商业城旁司马塘路13号巷),时人名曰廉威阡子孙焉。立祠于司马塘上,故址犹存。”“墓在零陵城北司马塘,立有石坊,上楣刻u2018谨饬名儒u2019四字”。又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载:“龙伯高墓,封土堆残高二米,底径3.7米,青石碑两通:一为明万历年间通判杨继时立,碑高1.9米,宽0.8米;一为清光绪十年(1884)永州府儒学刘源溪立,碑高1.7米,宽0.6米。碑文均为楷书,载墓主姓名及立碑年号”。另据永州市文物管理处证明:“龙伯高墓日前还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几年,广东、祁阳、邵东龙姓人家还来扫过墓。到于龙伯高纪念祠和塑像,在民国年间己废。”2004年清明节前,长沙、益阳、安化等地伯高公后裔龙德发、龙照辉、龙振清、龙国斌、龙汉才先生等9人前往祭祖扫墓,并当场产生了修缮伯高公墓的动议。2005年6月3日,龙伯高公墓修缮委员会向永州市人民政府呈递了《关于修缮龙伯高墓的报告》。2006年4月30日至5月1日,广东、湖南的伯高公后裔龙观生、龙庆棠、龙佑云、龙照辉、龙振清、龙举高等先生17人,在零陵区付区长蒋蒲英、区文化局局长胡小英和市文物处处长赵荣学陪同下,重点考察了伯高公墓。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先生此前专程赴永州考察伯高公墓,并明确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抓紧修缮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2006年11月29日,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发文,作出《关于修缮龙伯高墓的批复》:同意零陵区文物管理所按所呈方案组织维修伯高公墓。在各个历史时期,前往伯高公墓地祭祖的天下龙氏多如鲫,络绎不绝,前往瞻仰伯高公先贤的社会名流贤达也乏其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宋张埏评伯高公曰:“有盛德必百世祀,由汉距今,千有余岁,名乡士大夫功绩掀天地见于丹青者多矣,来有子孙嗣续不替,邱垅岿然,祠宇显设,如龙伯高庸非盛德所致乎!”宋陈东访伯高公墓诗曰:

此邦昔曾树旗旄,声望于今北斗高。

为访名山埋骨处,思齐空觉我心劳。

廉威岿然勤仰止,斜阳回首独彷徨。

易三楼寻伯高先生墓而吊以诗云:

徨廓箫箫君任兹,敬将明德记新诗。

伏波不妄生前誉,作郡犹叔异代思。

古树寒塘石碣在,山城烟火墓田夷。

千年旧治留余裔,今日方开汉守祠。

至于神州各地名族谱上题咏伯高公莫的诗词歌赋联文等,更是不胜枚举。综观伯高公光辉伟大的一生,可用一联来概括:

丰功如舜皇山永垂青史

厚德似潇湘水永裕后人

明杨继时题伯高公墓志:“先生以一守土之官,其冢岿然独存。其子孙尤流衍于楚之西、江之右,则盛德垂之不朽哉!今之后将与天壤显存矣”。清湖广巡抚綮李和鼎《重修伯高公墓表》云:“龙氏之裔如江如楚,如粤如蜀,传在世矣。龙之若孙,代多哲人,光我王家。文献不绝,传在人矣。先生炳琅汉牒,千世百世,脍炙人口,传在史矣。余何言之有?然姑摭其大概,敢以弗文辞,盖欲述先生百代之高风,并以告将来之官兹土者”。的确,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帝王将相陵墓早已“荒草一堆坟没了”,而作为左守级人物坟冢,往二千多年自然风雨侵蚀,世事沧海桑田巨变,后代频繁更替,几多战火硝烟烧烤,其能在繁华市区内幸存下来,这在全省实属罕见,在全国也不多见,真是神奇得很啊!这是灿烂的大功大德之花,必然结出的丰硕的长青长存之果。伯高公墓地的长盛不衰,昭示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真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积德行善,遗产永存!

上一篇:米歇尔·兰顿

下一篇:罗倡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