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天瑞

时间:2023-12-18 05:25:27编辑:小历

缪天瑞的个人简介

缪天瑞(1908年4月15日-2009年8月31日)1923年从瑞安中学毕业的缪天瑞结缘音乐,考入上海艺术师范音乐科,师从吴梦非、丰子恺等学习音乐理论。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温州中学附小、上海同济大学附中、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等,并曾与同学一起创办过私立温州艺术学院。

人物生平

缪天瑞(1908― 2009),浙江瑞安人。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

192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曾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台湾省交响乐团副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是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专长音乐理论。著有《律学》,主编《中国音乐词典》等。

他是我国著名音乐辞书编纂家、律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登坛施教,翻译教材,编写曲例,编纂辞书,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个人经历

1933年至1938年间,他在江西、重庆等地主编《音乐教育》、《乐学》等刊物;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在今温州大学的渊源学校――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任教,并为该校校歌谱曲;1942年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4年后赴台湾,任台湾省交响乐团编辑室主任、副团长。

1949年,缪天瑞带着妻儿从台湾返回家乡。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教务处主任、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兼任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和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务;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

1983年,缪天瑞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荣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

200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届金钟奖授予缪天瑞终身荣誉勋章。

学术成就

介绍

20世纪是中国音乐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变革的基本的目标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推进这一潮流的变革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文艺新星,缪天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著述

缪天瑞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一生著述等身,迄今为止仅出版的著作就有20余部,其学术代表作《律学》出版60年来四易其稿,为中国现代律学学科开创了理论框架;古稀之年主持编纂的《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辞书,改变了中国人无处查找音乐术语的困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他翻译的《音乐的构成》、《对位法》、《曲式学》等理论著作,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影响几代学人。

百岁老人缪天瑞先生,作为二十世纪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在8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尤其是在律学领域作出了辉煌的业绩,是公认的我国现代律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律学

作为独立的学科,早在我国明朝已由朱载痔岢觯渲鳌独致扇椤肥侵泄糯裳У募蟪烧撸执衾盅д吡醺础⑼豕馄怼⒀钜皲纫参裳а芯孔龀龉簧俟毕祝欢鞣蕉月裳У难芯浚蛔魑衾稚А⒁衾质费Щ蚝蜕硌芯康囊徊糠郑⒚挥姓嬲纬啥懒⒌难Э啤g严壬杂诼裳а芯康墓椭饕逑衷诜岣缓屯晟魄叭搜芯康幕∩希⒅泄执裳аЭ铺峁┝艘桓龊旯邸⑾低场⑷娴睦砺劭蚣埽治20世纪中国音乐史开创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世界性的现代学术领域。

缪天瑞先生在律学领域研究的重要代表《律学》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律学专著。在缪先生看来,律学并不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玄学,故在初版的《律学》中写到:“直至现今为止,关于律的这门学问还没有一部为一般音乐学习者而写的有系统的入门书,就是为此,我立意写这样一本书……,我相信本书是关于律的全部学问最浅显的书,读过本书,以后在别处看到关于律的理论就不致再发生困难了”。书中以清晰、简明的语言,扫去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畏惧,从观念上引导人们走出长期被“绝学”、“玄学”困扰的误区,使“律学”从最初只属于极少数专家的知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律学》成书于1947年,初版于1950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其后又有三个修订版,即1965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增订版”(第二次修订版),199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第三次修订版”。《律学》从1947年成书到“第三次修订版”出版,前后正好经历半个世纪,忠实记录和见证了缪先生呕心沥血为开拓现代律学学科所作的努力。对照历经四个版本的《律学》,1996年版加入新时期律学研究的成果,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该内容既是对我国律学发展所做出的一次史学梳理,同时也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律学特征和价值所作的一次学术判定,充分反映出缪老对学科发展反映的敏锐。

引导

正是在缪先生的《律学》引导下,音乐界甚至科技界许多人士步入律学研究的殿堂,并在80年代形成了我国律学研究的一次高潮,使得律学研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在中国音乐学界创立了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与自然科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富有意味的是,不同版本的《律学》在不同时期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律学研究新生力量,而这些律学研究新生力量的研究成果,又被吸收到《律学》的各个修订版中,成为《律学》耕耘数十年的一大收获。

在缪先生看来,律学研究不仅不“玄”,而且其全部问题和方法全都来自于活生生的音乐实践。笔者仍清晰地记得于2006年冬,曾应某音乐杂志社之约请缪先生谈音乐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寒暄中当他得知我以前是声乐专业,老家在湖南以后,便兴致盎然地问我,你觉得你们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调式有什么特点?现在的演唱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在进一步的交谈中,缪先生指出:湖南的《刘海砍樵》还有河南的豫剧《女驸马》等用了中国的传统调式,如中间的微声Sol音,微升Re音,这些调式的特点,就是传统音乐的特点,不光是湖南、河南里的这些剧种,包括京剧里面也有微升音的存在,这些音乐都带有传统调式的特点,应当保存下来。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音乐(律制)都向钢琴(律制)靠拢。当时笔者的心被老先生这种研究律学的执著精神深深感动了。从这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在先生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研究了一辈子的律学。

影响

律学从最初只属于极少数专家的知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具有科学性和世界性的现代学术领域,并造就一大批律学研究人才,与缪先生60年来与中国律学界新一代学者对于律学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联系。缪先生在律学研究领域以及其在音乐事业上之所以取得这些卓越成就,与其人格魅力和治学风范密不可分。先生以“人生朝露,艺术千秋”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学贯中西、通古晓今的学人气质;以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构筑起中国律学界的理论丰碑。相信今天所有受益于各版《律学》的律学研究者,都会由衷地感谢我们的老师―――尊敬的缪天瑞先生。

总结评价

2007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庆贺缪天瑞百年华诞上,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缪天瑞文存》、《百岁学人缪天瑞》影集首发式”,京、津文化界著名学者及浙江瑞安乡亲上百人参加。《缪天瑞文存》汇集了他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大部分成果,《百岁学人缪天瑞》辑录了200余幅照片,真实地再现了他经历的百年音乐之路,同时首发的《百岁学人缪天瑞》辑录了其200余幅照片,真实再现了他的百年音乐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三卷本《缪天瑞音乐文存》和纪念画册,国华著《缪天瑞音乐贡献评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介绍缪先生及其著述、译著及文论,探讨其音乐学术研究对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贡献。

首发式上,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高度评价了缪天瑞的学术造诣。缪老长期工作过的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师生也纷纷回顾了他的动人故事。听着学生动情而唱的生日歌,接过大家争相送上的鲜花,坚持亲自出席的缪老一直面带微笑。简短的发言中,这位当今中国音乐界的泰斗只字不提自己的成就,而一再表达对那些关心他的人们的感激之情。

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湘浙代表家乡向缪老送上了生日礼物――由该校发绣研究所创作的缪老发绣肖像。在这幅40厘米×50厘米的半身绣像中,音乐大师儒雅的气质跃然像上。该绣像的主要创作者孟永国告诉记者,这幅作品精心创作了2个多月,为表达家乡人们对缪老的美好祝愿,绣像还特意选用了缪老本人的几根白发,并把它们绣在了眉毛位置。

主要贡献

缪天瑞对中国音乐界有四大贡献:用50年时间撰写和修改《律学》一书,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主持编辑《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辞书;年轻时代即登坛施教,如今桃李天下,泽被海内;系统翻译了理论著作《音乐的构成》《曲调作法》《曲式学》《和声学》等,成为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领域最初的教科书。

缪天瑞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人民音乐》主编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他从年轻时代就开始登坛施教,翻译教材,编写曲例,历任小学、中学、大学音乐教师,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桃李天下,泽被海内。1983年,缪天瑞辞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一职,以一名普通研究员的身份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工作,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他用50年时间撰写和修改《律学》一书,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性著作。他主持编辑了《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四部辞书,成为我国音乐界第一批权威工具书。他系统地翻译了美国音乐学家该丘斯的理论著作《音乐的构成》、《曲调作法》、《曲式学》、《和声学》等,成为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中最初的教科书,为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逐渐成熟和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鲁若曾

下一篇:聂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