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施泰特的个人简介
龙德施泰特全名为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892年,龙德施泰特在格罗斯利希菲尔德高级军校毕业,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从军事学院毕业,任步兵团上尉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龙德施泰特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战后,龙德施泰特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2师师长、步兵3师师长、第3军区司令等职务,曾获得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932年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1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人物介绍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2.12~1953.2.24),德国陆军元帅(1940.7.19)、军事家。
人物生平
龙德施泰特原本是一位很正直的军官,他出身于位于德国中北部的阿舍斯莱本的一个军人世家。他家族的军人生涯已经延续了850年之久。他的父亲先是一名骠骑兵少尉,后来升到少将。当青年龙德施泰特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校毕业之后,就于1892年被派到驻卡塞尔的步兵第八十三团见习。一年后,他晋升少尉,年仅18岁。
1900年,龙德施泰特晋升为中尉团副官,三年后,被送往军事学院学习。1907年晋升上尉并调总参谋部工作,后来调任步兵第一七一团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预备第二十二师参谋。1916年秋晋升少校,并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十五军参谋长。1920年任骑兵第三师参谋长。1926年任驻卡塞尔的第二集团军参谋长。两年后任骑兵第二师师长。1932年任第三师师长及柏林第三军区司令。半年后就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司令,下辖4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
希特勒掌握政权后不久,国防军同德意志国家社会党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国防军当局认为,希特勒的大量扩军只会影响军队的素质,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1938年元月,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受纳粹秘密警察捏造的“生活丑闻”诬告,突然被解职,龙德施泰特曾立即要求见希特勒,并以其激烈争辩。他要求法庭澄清控告弗里奇的事实真相,要求宣布弗里奇无罪。 弗里奇的被清算,仅仅是国防军当局同希特勒之间斗争的一个例子。在后来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问题上,双方意见分歧更大了。
龙德施泰特表现出来的正直、忠诚、敢言精神却增加了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德国陆军开进奥地利后,1938年被希特勒提升为上将。他没买帐,主动呈请辞职,以求自我解脱。被免职后,退役。
当希特勒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的时候,龙德施泰特经常向其警告避免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英法为履行对波兰的条约义务,由9月3日对德宣战。
由于局势紧张,夏天,被其参谋长曼施坦因称为大战术的解释者、极为卓越的天才军人、不管一切细节小事、只注意大问题、在一刹那之间就能把握住任何问题要点、具有老派绅士光辉和将军风度、连希特勒都为之心折的人物,龙德施泰特又重新服役,出任进攻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8月24日,他就正式接管了集团军群的指挥权。这次重新服役,是一种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军人荣誉感在召唤着他,也是他军人家族的血统使然。
龙德施泰特率领着3个军团共36个师,于1939年9月1日拂晓时,发起进攻,越过了波兰国界(参见波兰战役)。战争开始了,龙德施泰特一边指挥进攻,一边在一处寺院中,与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幕僚人员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用以调剂和松懈一下紧张的气氛。
他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第十四集团军夺占了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后,以其一部兵力越过贝斯基迪山脉向塔尔努夫进攻,从西面进逼杜纳耶茨河。
第十集团军以大量快速兵团楔入奥珀伦以东波军配置地域。其先遣部队1939年9月2日进抵琴斯托霍瓦以北的瓦尔塔河,尔后,集团军各兵团向华沙和拉多姆急进,1939年9月7日,该集团军在宽面渡过了皮利察河中游,其先遣支队已到达华沙西南60公里处的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和罗兹之间地域。第八集团军1939年9月7日逼进瓦斯克、卡利什以北一线。
1939年桑河,继续向东推进,16日在俄罗斯拉瓦、托马舒夫地域围歼了撤退中的由皮斯托将军指挥的波军各集团军残部。第十集团军渡过瓦尔塔河后兵分两路,南翼各兵团渡过皮利察河,从东西两面迂回维西察峰,向拉多姆形成整个战局中第一个大合围圈。13日合围波军,俘虏其5个师残部共65000人和140门火炮。北翼各兵团向华沙推进,11日,一个突出的坦克兵团已直抵华沙,但它的一切冲击都被击退回来。
第八集团军北翼第三十师,却突遭波军袭击,危险势态对第十集团军都产生了影响。第八集团军被迫转向北面抗击波军突击,第十集团军停止向华沙前进,准备从东面冲击波军。袭庄德军第三十师的波兰军队以罕见的勇敢和拼命精神压迫该师进行艰苦的防御战斗,第八集团军请求迅速派一个装甲军增援。
龙德施泰特却并不忙于直接增援第八集团军,而是要其尽量吸住波军,同时命令已到达华沙南面的第十六装甲军,与后续的第十军从东面切断波军退往华沙的道路,合围波军。在战斗激烈进行时,龙德施泰特和参谋长曼施泰因亲自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作战。16日。德军六个军紧紧缩小了合围圈。并粉碎了波兰军队多次突围的企图。18日,击溃波军。19日,波军19个师和3个骑兵旅残部约170000人,在司令官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率领下投降。320门火炮,130架飞机,40辆坦克等落入德军手中。
龙德施泰特奉命率部攻占波兰首都华沙,并限定在9月底以前必须实现。25日,德军开始发动炮击和进攻。27日正午,当龙德施泰特正视察第十八师时,突然听到了波兰军队愿意投降的消息。于是命令停止炮击。28日,波军投降。30日,第十一集团军攻占莫德林要塞。整个波兰战役结束。
德军司令进攻波兰获得成功,龙德施泰特因战绩而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并调任东线总司令。希特勒派弗兰克担任龙德施泰特的民防助理。由于龙德施泰特厌恶弗兰克因为他是个狂热的纳粹分子,所以双方关系闹得很僵,两人无法合作共事。1939年10月18,这位东线总司令又另调新职,任西线的A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10月24日,龙德施泰特到达西线,开始接管新成立的A集团军。他的司令部迁入莱茵河畔一座优美而古老的建筑物里,距房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古树所构成的方阵,中间立着一块1812年法国驻科布仑兹的司令官为纪念拿破仑大军在征俄的行军途中由此地点渡过莱茵河所建的古碑。
龙德施泰特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他每天上午习惯在莱茵河岸上作长时间的散步,尽管天气寒冷,河水已结冰,但他仍只穿件薄薄的衣服去运动,这是他入伍后养成的习惯。当他的好友、参谋长曼施坦因劝他注意不要受寒时,他却告诉这位好友,他一生都从没穿过大衣。龙德施泰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侦探小说,常用这类小说来消遣;当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种低级趣味,一见有人进办公室就迅速放进抽屉里关上。他也是用这种消磨时间的方法,来应付让他头疼的那些洪水一样冲入他司令部的文件。
这个时候,他的参谋长曼施坦因提出了修改陆军总部原定的“黄色作战计划”的建议,得到了他强有力的支持。他亲自签名、批准,一再向陆军总部提供备忘录,企图改变他们的原定计划。龙德施泰特还亲自给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写了―-封信,以检讨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中,有关发动攻势时的“基本问题”的方式,表示对曼施坦因建议的赞成。他在信中一开头,就强调说明原计划不足以为一个全面胜利提供必要的基础。在秋冬两季实施,因气候的关系,会使战车及飞机遭遇到极大困难。警告不要在秋季过早发动攻势。当布劳希奇来部队视察时,他让曼施坦因直接说明自己的意见。
1940年曼施泰因奉召前往柏林,以新任命的第三十八军军长身份向希特勒报告。在此之前,龙德施泰特让其主持了有陆军息参谋长哈尔德等高级将领参加的沙盘演习,并当着所有出席人员的面,向其致谢,表扬其在参谋长任内的功绩,祝贺其荣任新职。在这种场合,讲了那么多真诚而富有情感的话,表现出了司令官和参谋长的友谊。
希特勒在自己的书房中,听取了曼施坦因关于西线攻势的见解,表示完全同意。1940年2月20,照这个见解,希特勒命令颁发了新的作战计划,也就是“曼施坦因计划”。这个以“奇袭”为基础的计划后来受到布劳希奇的赞同,并被运用到整个西线战役指挥中。
按新的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所率的A集团军群理所当然的担负了实施进攻的决定性任务。5月10日5时30分,西线攻势开路,德军各集团军奉命在北海至马奇诺防线全线发动进攻(参见法兰西战役)。A集团军群的第四集团军和霍特的坦克军首先突破了比利时骑兵和阿登山区猎兵在边境的阵地,随后突破了乌尔特河阵地。5月13日晨,各坦克兵团先头部队远出至迪南以北进抵马斯河,并击退了惊慌失措的法国军队的一次次反扑,在马斯河彼岸建立了登陆场;第十二集团军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开路,在一个航空队的协同下向阿登疾进。13日到达色当,荷兰、比利时军队望风披靡,英国远征军也在佛兰德斯和阿图瓦被击溃。德军快速兵团以每昼夜50多公里的速度迅猛西进。18日傍晚,进至莫伯日以南地域,夺占了勒卡托和圣康坦。
当德军接近敦刻尔克时,接到了希特勒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停止前进。德军在原地停留了3天,眼睁睁看着英、法军队建立防线和装船。盟军本来只希望在两天内能救出45000人的兵力。但却抢运走大约33.8万人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使同盟军保存了训练有素的基干部队,成为日后进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参见敦刻尔克战役)。
这一纸命令救了处于生死关头的同盟军的理由,依照事后希特勒与龙德施泰特之间的谈话,可能由于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认为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而对装甲部队损耗表示担心,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
1940年6月9,在重新部署部队后,龙德施泰特指挥由第二、第九、第十二、第十六4个集团军组成的A集团军群在香比尼发起了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防线,而挥师南进,到达内韦尔后,向东方迂回,把一路败退的法军残部包围在马奇诺防线和德军之间。而马奇诺防线又被德军C集团军群突破。在这种情况下,6月16日夜,法国贝当元帅组成了新政府。17日,决定通过西班牙向德国求和。18日,希特勒接到停战请求。22日,双方签订停战条约。
1940年7月19,德军所有高级将领都被召往柏林,参加德国国会的开会典礼,希特勒正式宣布西线战役结束。同时他代表国家对军队表示感谢,并授予一部分高级指挥官荣誉。龙德施泰特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元帅。
1941年3月,希特勒在布雷斯劳召集会议,部署对苏联的入侵。龙德施泰特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表示反对。他们劝希特勒不要过分迷信闪击战,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
龙德施泰特担任了进攻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辖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和第一装甲军团,共26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猎兵师和5个坦克师。并配置罗马尼亚兵团在普鲁特河附近展开。勒尔上将指挥的第四航空队对该集团军群实施支援。他的当面是苏联著名的元帅布琼尼的部队。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起全面进攻(参见苏德战争)。各集团军与苏军连续激战。经12天战斗,第一装甲军团进至斯卢奇河中游以西地区。7月初,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东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5日,第六集团军和第一装甲军团在沃伦断基新城及其以南地域突破“斯大林防线”,向乌曼方向进攻。第十七集团军于6日渡过兹布鲁奇河,15日前在巴尔地域突破“斯大林防线”,18日在文尼察附近夺取了南市格河的一个登陆场。第十一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一起向巴尔塔和德涅斯特河进攻。8月2,实施深远突击的第十七集团军与第一装甲军团会师,台围了五一城、新阿尔汉袼尔斯克、乌曼地域的苏军集团。8日前,苏军主力被围歼。德军共俘虏100300人,内有两名集团军司令官,缴获310辆坦克、858门火炮。20日前,德军乘胜推进,击溃第聂伯河以西的苏军,夺占了由切尔卡瑟到赫尔松的整个第聂伯河弯曲部,并在东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24日,当战斗结束时,第聂伯河全线直到河口都已落入德军手中。
1941年8月22,德军统帅部下达了消灭基辅地域苏军的命令。25日至9月24日,龙德施泰特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支援下攻占了基辅,并在包围战中歼灭了7个苏联军团,俘虏655000人,战果辉煌。
1941年9月20,曼施泰因的第十一军团和第一装甲军团向克里米亚发起攻击,在10月5日至10月10日的“亚速海会战”中击败了强大的苏军,俘65000人,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只剩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还由苏军十分顽强地据守着,未能攻克。
1941年10月2,第十七集团军向顿涅茨河推进,并强渡了该河。10月24日至11月初,第六集团军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第一装甲军团于1941年10月20日夺占了位于重要工业区中心的斯大林诺市。11月,龙德施泰特又指挥部队沿亚速海北岸继续向东推进,终于夺取了罗断托夫。
这时,苏军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了布琼尼的指挥,苏军的抵抗开始加强。泥泞的季节也来临了,雨水冲毁了道路。几乎完全中断了德军的补给。德军的坦克陷入泥水里难以自拔,作战和行动十分困难,雨水后又是突降的严寒,地面上到处是一辆辆抛锚的德军机动车辆。而苏军却赢得了时间,从高加索调集了新锐兵力,以三个集团军向德军展开强大的反冲击,压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撤。
龙德施泰特在苏军强大的压力下,于11月底要求撤出罗斯托夫,后退100公里至米乌靳河阵地,并认为非这样做不可。希特勒先是同意撤退,后又出尔反尔,不准撤退。龙德施泰特认为希特勒禁止一切退却的命令是荒谬的,一面拒绝执行这一命令,于1941年11月29日放弃了罗斯托夫;一面再次申诉要求撤退的理由,并说如果再不准,他将请求免职治疗心脏病。希特勒对此立刻答复道:“我批准你的请求,请你马上交出指挥权!”
龙德施泰特的指挥权被赖歇瑙元帅所取代,但后者也未能守住防线,苏军突入了德军后方。希特勒这才命令撤退到米乌斯河。
1942年3月,希特勒再次起用龙德施泰特,命他接替患病的维茨莱本元帅为西线总司令,并同时兼任D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和1943年两年间,西线比较平静。希特勒为防备盟军在法国西海岸登陆,曾计划构筑所谓“大西洋长城”的防线。龙德施泰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一种欺骗德国民众和盟国军队的宣传而已”。他已经敏锐地发现,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察觉出了他的情绪,因而处处削弱他的指挥权限。
1943年11月,隆美尔元帅从北意大利调到法国担任B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富有对付英国人和美国人经验的他视察了整个海岸线后命令,设置纵深地雷地带、水中障碍物以及木桩尖端系有地雷的新式反空降障碍系统。他要把各师都配备在海岸附近,以迎头痛击登陆的同盟军。而龙德施泰特则认为盟军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很小。他把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配置在后方地区。隆美尔认为同盟军可能在诺曼底登陆,应缩短机动作战过程,在48小时内把敌人逐离大陆,否则,延误战机就会输掉整个战争。龙德施泰特则很有把握地认为,同盟军在诺曼底或科唐坦半岛登陆只不过是一种佯动,紧接着将在加来海峡地区实施主要登陆战役,在此情况下。至少暂时保留一部分快速兵团作为战役预备队,在敌人登陆后,再以机动战的优势击溃之。结果,争论以作出妥协性决定而告终。在希特勒的认可下,配置在“B”集团军群地段的6个坦克师中,拨出3个归隆美尔调遣,其余3个留驻巴黎以南地域。希特勒实质上是同意隆美尔观点的,但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至于当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作为战役预备队的快速部队和装甲部队距海岸太远,不能立即向前推进。盟国空军切断了所有内陆纵深地区的交通线,给增援的德军造成极大损失。
事实,证明了隆美尔的正确和龙德施泰特的错误。但战斗打响后,又使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消失了。他们对于前线形势的判断和防御部署的意见已趋于完全一致。战役展开后,龙德施泰特和从德国赶回来的隆美尔同德军最高统帅部交涉,要求立即把配置在巴黎以南的坦克教导师与党卫军坦克第十二师调给他们使用,直到16时,这两个师才转隶给他们。希特勒还不近人情地指责他们无能。
由于各有自己一条战线的空、海军无法迎合西线德军总司令的请求和愿望,只能管辖陆军的龙德施泰特已感到防御战部队精疲力竭了,他力图尽快把它们再次撤出编入预备队,请求从第十五集团军派一些师进行增援。但希特勒严禁抽调援兵用于作战地域,并干脆彻底禁止再向他提起这一问题。他命令军队在任何条件下部不许退到新的防御地区,决不后退一步。
1943年6月17,同盟军在圣索沃地域突破成功,向瑟堡逼近。
当天,希特勒在苏瓦松附近会见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这是他对两位元帅多次坚决要求的让步。他怀着早已变成病态的自欺欺人态度,避而不谈自己的过错,只把失败归于军队各级指挥官的无能。同龙德施泰特一样负有捍卫自己军队荣誉和尊严的隆美尔愤然拒绝了他对军队的诽谤。龙德施泰特要求立即撤出科唐坦半岛和拉平卡昂地域,再次遭到拒绝。对于德军就将大难临头,两位元帅的警告、劝告和请求,希特勒只报以漫无边际、任何时候也不会实行的承诺,还竭力吹嘘自己,吹嘘火箭对整个战争的结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1943年6月29,见于战线形势的严峻,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再次坚决要求晋见希特勒,这次会见在上萨尔斯堡举行。他们企图说服希特勒:总形势极其迫切地要求停止战争。会见的唯一结果是调整了高级指挥官。1943年7月1,希特勒任命克卢格元帅接替龙德施泰特的职务,同时授予龙德施泰特一枚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令其休养。
1943年德国在各条战线上步步失利,战争前途暗淡,许多陆军高级将领对希待勒日益不满。在此背景下,以国内驻防军副总司令奥尔布里希特将军和驻防军司令部参谋长施道芬堡上校为首的军内密谋集团曾6次策划暗杀希特勒,推翻纳粹政权,但均未成功。1943年底,他们又拟定了代号为“伐尔克里”的新的行刺计划,建立新的反纳粹政府,与西方国家谈判,签定和约。1944年夏,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苏军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德国的处境每况愈下。7月中旬,施道芬堡上校先后两次企图暗杀希特勒,均因希特勒临时改变下行动日程而未能得手。7月20日中午,施道芬堡上校再次奉召前往腊斯登堡的元首大本营,参加希特勒举行的每日军事汇报会。他乘机将,一个装有定时炸弹的公文皮包放在会议桌下希特勒脚边,然后溜出会议室。哪知另一名与会者为了看清桌上的地图,把碍事的皮包提到了橡木桌子厚底座的外侧,致使希特勒尽管被炸伤,但保住了性命。政变遂告失败。希特勒下令对密谋分子实行血腥报复.并将审判权交与“德军荣誉军人法庭”。该法庭奉命逮捕了成千上万的人,关进集中营和处决。并逼迫德军西线总司令克卢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特莱斯科夫、德军驻法、比、荷的“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自杀。而奉希特勒之命担任“德军荣誉军人法庭”的主席,负责审理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的主持人就是龙德施泰特。
龙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的,但他的赞成是从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在希特勒面前,他总是以忠诚的面目出现。他深知希特勒或许能容忍军事上的不同观点,但决不会容忍政治上的不同观点,这是他在自己起伏动荡的生涯中获知的真谛。所以当“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发生时,在得知希特勒未被炸死的消息后,他立即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叛逆行为。正因为这样,他才受到元首的赏识,出任“德军荣誉军人法庭”的主席,并在此后的9月,被任命为德军西线总司令,这是他第三次重新被起用。1944年9月18,他奉希特勒之命主持了隆美尔元帅的葬礼。他明知道死者的死因,也懂得元首的虚伪,元首对逝世者表示极为沉痛的哀悼,他宣读悼词时也目光呆滞,声音嘶哑,好像在抵挡某种压力。他沉痛的表情里,也许对同僚的死真的有几分同情。
龙德施泰特往西线就任时,西线德军在法国的战线已于8月底崩溃,德军开始仓皇从法国撤退。大批已经没有作用的军事和非军事机关惊慌失措和没有任何秩序地向莱茵河对岸涌去,正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来稳定战线。还在西线的作战行动只局限于诺曼底地区时,集西线总司令和“兼B”集团军群司令职权于一身的莫德尔元帅,还能勉强指挥着战斗。但是,同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后。就出现了一条新的独立的战线,而且两条战线面临的灾难都没有消除;相反,由于希特勒迟迟不下命令,所下的命令又不考虑现实情况,而只包含着各种幻想,局势便越来越严重了。1944年9月5,两级司令部才重新分开,再次被任命为西线德军总司令的龙德施泰特元帅到任了。
他到任后面临的任务是在尽量靠西处阻止住同盟军推进,守住整个荷兰,并从梅斯地域再度对兰斯方向发动进攻。好运气这次伴随着他,进攻虽然没能真正实施,可同盟军原来的打算就是在边界上停止前进,这使德军在德国边界以西和在边界附近阻住敌人的尝试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很大成功,龙德施泰特的威望顿时提高不少。
运气更好的是英军有一份涉及整个战役计划的命令在韦赫尔以西落到德军手中转到了他的办公桌上,这就使他和莫德尔元帅能立即采取最有利的对策。这些对策的重点,是扼守盟军尚未夺取的阿纳姆大桥和奈梅亨大桥,迟滞其推进。此外,不让同盟军扩大马斯河一斯海尔德河运河的登陆场,并在战役下一阶段切断在此突破之敌与其后方的联系。
为实现该方案和增援沿这条运河设防的德军各师,调集了第十五集团军的一个师和坦克第五集团军编成中一些坦克师的残部,还计划从德国调遣一些兵力,这样,就使这一战线所拥有的兵力比同盟军估计的要强大得多。
具有在法国和俄国丰富作战经验的龙德施泰特,使德军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激战中越来越有计划地进行战斗,对同盟军实施的突击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能转入反冲击。
德军在他的指挥下,从赖赫斯瓦尔德森林地域向美军空降第八十二师实施了顽强的反冲击,使该师未能接近奈梅亨大桥。在阿纳姆地域,德军把英军的空降师分割成三部分,迫其远离大桥,使英军处在很不妙的态势上。在同盟军所有空降师面前,德军筑起了坚固的防御。粉碎了英军统帅蒙哥马利要越过莱茵河进行闪电性进攻的梦想。
大雾弥漫的天气也帮了德军不少忙。同盟军无法给着陆的空降师派遣援兵,而补给品也大都空投在了德军驻地。德军不但无空中干扰之忧,而且还紧紧压迫着在阿纳姆附近的英军空降第一师,使其困难重重。
1944年9月22,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德军第五十九师和坦克第一七旅从东西两面对韦赫尔附近的同盟军走廊实施反冲击,试图切断位于阿纳姆和韦赫尔之间的英军4个师。战斗至25日晚,曾两次切断英军的补给线。英军竭力保持该走廊,为扩大突破口在内佩尔特以东和以西进攻的两个军。分别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推进,致使反冲击的德军面临遭到包围的威胁。龙德施泰特只好下令停止反冲击。
但此战迫使蒙哥马利把被压缩在阿纳姆以西狭窄地段的空降第一师撤回到莱茵河南岸,该师在激烈的战斗中死伤和失踪7000多人,撤出的只剩2400人左右。
在近几个月连遭失利后,取得这样的战斗结局,龙德施泰特给德军带来了特别的鼓舞力。
到9月底,同盟军虽在西线步步推进,希特勒却在加紧制定反攻计划。他心里总想摆脱暗淡的现实,总是念念不忘1940年那些巨大的进攻性胜利,他已失去了任何现实感。
开始时希特勒既不让西线的司令官们了解他的企图,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而坚持只同最高统帅部一起制定进攻计划的基本部分。直到10月底,他才向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元帅透露了这一阿登山进攻计划。他的进攻目的完全出乎负责准备和实施整个战役指挥的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的意料,两位元帅原则上不反对反攻,但他们向根据现实兵力和军队的实际能力,把战役限制在较小的范围。龙德施泰特建议先在亚琛地区对美军实施一次有限度的攻击,然后再攻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由于希特勒在这种场合的固执态度是众所周知的,龙德施泰特等人的建议变得毫无意义。元首不允许对他规定的战役进行任何改变,拒绝采纳。龙德施泰特仍不灰心,再次上书,力陈实施有限作战的必要性。希特勒又一次拒绝并命令各集团立即开始进行规模极大的进攻准备。盟军当时将进攻计划归结于龙德施泰特,事实上在此次战役中龙德施泰特基本被晾在了一边。
12月7日希特勒下达了发动进攻的命令,可是由于技术上、气象上的原因,阿登战役开始日期推迟了三次,直到1944年12月12日才规定12月16日为最后日期,进攻正式开始。但到12月24日,德军进攻部队就被迫先后转入了防御,并付出了极大代价。龙德施泰特等人尝试催促希特勒火速停止没有前途的战役,在同盟军口益逼近的大规模反攻开始前,把军队撤回出发阵地。以避免严重损失和挽救大部分坦克等技术兵器。希特勒无沦如何也下打算接受这些要求。不但如此,他还命令不管怎样也要守住军队到达的地区,并攻克巴斯托涅。直到1945年1月3日,同盟军发动进攻,德军才被迫开始退却。阿登战役德军损失了90000人,退却时损失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技术兵器比整个进攻过程中损失的数量大好几倍。陆军失掉了勉强抽出的最后一点预备队,使东西战线都深感到了兵力缺乏。
在阿登山战役失败后的德军西线,尽管天气总在帮龙德施泰特的忙,1月份大雪纷飞,2月初就冰融雪化,马斯问与莱菌河到处洪水泛滥,遍地泥泞,严重阻滞了同盟军的进攻,但同盟军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1945年3月7,美军第一集团军北翼粉碎了德军在科隆的最后抵抗,中央和南翼转向东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贝格推进。美军坦克第九师在集团军最右翼向雷马根进攻,并夺占了雷马根大桥,使美军获得了横渡莱茵河的通道。
这座大桥的失守,使希特勒暴怒到了极点。要所有为延误爆破或未立即采取坚决对策来制止美军夺取登陆场承担某种责任的人,都送交军事法庭审判。而龙德施泰特等高级将领,把罪责全推到了下属身上,使许多军官以在敌人面前无所作为相怯战的罪名被判处枪决。
由于同盟军的猛烈进攻,德军的西方壁垒越来越难坚守,特别是防守萨尔地区的第一集团军以13个兵力弱小的师守长达2000公里的突出部当然是不够的,一旦美军从德军后方强渡摩泽尔河,并从南面突入西方壁垒,就将陷该集团军于绝望境地。龙德施泰特心急火燎,与莫德尔元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希特勒报告,必须及时定下这个难以避免的决心,火速放弃这个突出部,挽救还没有被击溃的兵团。
鉴于龙德施泰特愈益强烈地表明自己不同意希特勒的作战决心,甚至竟敢老毛病又犯地公开提出批评,1945年3月10,希特勒怒而将他免职,令凯瑟林元帅取代他的位置。
这距离他重新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才半年时间,这次免职,是他的第四次被免职,并中止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奉命永久退役了。
他的军事生涯同希特勒有争吵,也有亲近。他有捍卫军队荣誉的勇敢,也有政治上对希特勒的懦弱。希特勒对他有时非常信任,多次起用他委以重任;有时又不信任,多次免职,夺下他的指挥权。他有时表现得很龌龊,在“七?二零”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例;有时又很高尚,如战后不久,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国人逮捕并引渡给英国人,英国人把他囚禁在布里金德,当英国入1949年在汉堡审判龙德施泰特昔日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元帅的时候,龙德施泰特请求准许同他的朋友站在一起接受审判,并承担主要罪责。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
1949年5月,龙德施泰特获释,他在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度过余年。
1953年死于心脏病。
四次免职
第一次1938年2月4日,与十多名德军高官一同被解职,原因为不大热心纳粹事业。同时,希特勒自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第二次1941年12月1日,因Rundstedt,下令军队从罗斯托夫撤至米乌斯河被免职。有一段Rundstedt的著名供词写出来供参考。“元首突然给我下了一道命令:留驻原地,勿在后撤,我立即复电:要向坚守,简直发疯。首先,部队固守不住,其次,若不撤退,将被歼灭。我再次请求撤销这项命令,否则请另派别人接替。当晚,元首的复电来了:同意所请,望即交出指挥权。”于是,Rundstedt说,“我便回家去了。”
第三次1944年6月31日,由于伦斯德说话不慎,使自己的“失败主意言论”通过马屁精凯特尔之口进入希特勒耳中,而被撤职,另一个原因是6月29日在上萨尔斯堡与希特勒正面争论。
第四次1945年3月10日,西线德国一败再败,死伤无数,在对战况不利的盛怒中,希特勒最后一次将龙德施泰特革职,换上凯塞林元帅。
主要勋章
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4
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4
骑士十字勋章 1939
像叶饰 1944.7.2(第519名)
双剑饰 1945.2.18(第133名)
获衔日期
列兵 1892年3月22日
少尉 1899年1月1日
中尉 1902年10月1日
上尉 1909年3月22日
少校 1914年11月28日
中校 1920年10月1日
上校 1923年2月1日
少将 1927年11月1日
中将 1929年3月1日
步兵上将 1932年10月1日
大将 1938年3月1日
陆军元帅 1940年7月19日
人物评价
在军事思想上,伦德施泰特的基本观念比较稳健,他即不勇于创新,也不保守旧习。他坚持主张步兵为主要兵种,又主张部队技术装备的更新,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同时对新战术的运用也很到位。
许多西方军事研究者认为伦德施泰特非但称不上伟大,甚至并不是一流的指挥官。在其负责集团军群司令期间甚至有疏忽职责的做法-经常性的将指挥与策划权交给自己的下属,甚至许多披阅的文件并没有仔细看过。其之所以被认为优秀与手下一大批出色的军事家-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隆美尔、霍特、李斯特、莱茵哈特等人密不可分。其成名的战役如:法国侵略战整套计划的设计是由曼施坦因完成的,而另外两个重要的战场诺曼底和突出部则更多的由隆美尔和莫德尔负责。
然而部分西方军事研究者(李德?哈特等)认为伦德施泰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有着普鲁士军官的典型风范――并不过多的干涉下属的指挥。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事作风才得以出现入侵法国时的曼施坦因计划,突出部战役的局部胜利,以及波兰和法国侵略战中那个所向披靡的古德里安。英国战略家李德哈特认为,能让手下优秀人才的发挥出潜力正是一名高级指挥官的价值体现。
在纳粹党胜选后,希特勒逐步将德国极权化及暗中扩军、突破十万陆军数量限制,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伦德施泰特非但未予阻止,且更以他在威玛共和国时代陆军上将、军中领袖身份,协助希特勒选将及建军,也为部份历史学家所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