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成的个人简介
在苏维埃俄国三年的内战时期,有一批定居中亚七河地区的陕甘回族积极参加了苏俄内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列宁于1922年亲自接见过这批回族的优秀代表马三成,这段史料在国内鲜为人知。但这段历史是中亚内战史册上的重要一页,在整个苏俄内战史上也有一定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列宁亲自接见过一位陕西回族的后代,这也是中国回族的骄傲,也是这个中国回族海外移民群体的光荣。马三成及其领导的东干骑兵团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在中亚广为流传。基本内容
在苏维埃俄国三年内战时期,有一批定居中亚七河地区的陕甘回族积极参加了苏俄内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列宁于1922年亲自接见过这批回族的优秀代表马三成,这段史料在国内鲜为人知。但这段历史是中亚内战史册上的重要一页,在整个苏俄内战史上也有一定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列宁亲自接见过一位陕西回族的后代,这也是中国回族的骄傲,也是这个中国回族海外移民群体的光荣。马三成及其领导的东干骑兵团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在中亚广为流传。
东干族特指公元1877―1884年间从喀什和伊犁迁到沙俄境内七河省定居的几批陕甘回族,其主体是清同治元年以白彦虎为首的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军的余都。中亚人称他们为东干人,对内他们自称中原人、“老回回”。到1884年时这几批人共约1.05万人,1920年苏俄内战时已有3万多人,到1993年时已近10万人。到1924年时,因东干骑兵团的平匪战功的影响,苏联政府才承认他们是中亚的一个少数民族,叫东干族(人口不足中亚人口的1%),此前,他们只是一批难民,只能叫东干人。
东干骑兵团是苏俄内战时期在中亚成立的以东干人为主体的红军队伍。最初只有1200人,到1921年3月已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90%的战士都是19―32岁的第二代陕甘回族。其组建者就是出了名的马格子u2022马三成,后出任团长,团政委也是东干人,名叫苏莱曼诺夫。他们继承了中国回族好武尚武的传统,发扬了第一代东干人能征善战的作风,为平定中亚各地白匪叛乱、捍卫新生的工农政权立下了不朽战功。因此,列宁曾专门接见了马三成。马三成就是唯一一位见过列宁的陕西人,而且是一位回族。他为中华民族争了光。这件事己过去78年了,也许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第一次听到列宁还接见过一位陕西回族。这段珍贵的史料及镜头应该公布于世了。
那是1922年7月21日,在莫斯科列宁办公室里,由红军著名的将领伏龙芝大将引见,列宁专门抽出半个小时会见了马三成。当时正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马三成荣幸地当选为共产国际代表(中亚一共3名代表)。当时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代表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列宁表彰了马三成及东干骑兵团的平匪功绩,了解中亚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列宁接见不仅是对马三成个人的很高的荣誉,而且对东干移民群体来说惹义更重大:正是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把东干人与苏维埃社会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苏维埃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也标志着经过45年的风风雨雨(1878―1924),这批东干难民才得到官方承认,他们才有了合法身份与地位。
后来,俄罗斯一位著名画家符u2022福列克曼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绘制成了一幅油面,油画下方写的俄语就是《列宁会见马三成》,画面左侧沙发上坐的是列宁,右侧沙发上坐的是马三成,中间站的就是著名的伏龙芝大将。这幅油画至今仍保存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博物馆中。1985年阿拉木图出版的《哈萨克斯坦大百科全书》中就收有“马三成”、“东干骑兵团”等条目,并刊有马三成的大幅照片,可见马三成及东干骑兵团在中亚史册上确实占有一席之地。
马格子u2022马三成(1885―1938)是苏俄内战时期的英雄,是第二代东干人中的杰出代表。马格子实际上就是回民坊上说的马杂子,俄文译音马格子。马三成国内有人译为马山青,且这一译名比较普遍。但据笔者两次赴中亚实地考察,马三成指马家的第三个儿子,至今陕甘回族里叫三成的人就不少。现家住坎不隆的马家的第四代后人就曾告诉笔者,应译成马三成。而且,马三成是这位东干英雄的父姓,因为俄语中姓名由名字+父姓组成,这位英雄本人叫马杂子,因为第一代过境定居的老者叫马三成,其后人均以马三成为父姓。至今东干人都以第一代东干人的姓名为父姓,这些父姓极富陕甘地方特色,如王老五、黑老五、白掌柜的、金家老四、冯二、马五等等。马格子u2022马三成简称Mu2022马三成或直接叫马三成,因为人们已经对这位英雄十分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