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奇的个人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个人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应聘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先后获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1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论著目录
1.专著1 、《纯粹的学者――王国维》(鲁西奇、陈勤奋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鲁西奇、潘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年1月。
5、《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鲁西奇、林昌丈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
6、《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2.译著(1). 《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作者:韩森(Valeria Hanse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论文(1994年以来)
(1)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期。
(2)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厦大史学》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转摘。
(5)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摘。
(6)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集刊》第2辑,中华书局,2010年。
(7) 《静谧的乡村:乡村秩序的法则及其基础》,《人文国际》第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8) 《西魏北周时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转载。
(9) 《“山南道”之成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10)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转载。
(11)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8期转载。
(12) 《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双子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间形态》,载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 《释“蛮”》,《文史》2008年第3期。
(15)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转摘。
(16) 《跋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种》,载陕西师大西北环境与发展中心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
(17) 《〈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报》新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收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19)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环境变迁》,见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7-397页。
(20) 《〈水经注〉沔水篇所见汉水上游地区的聚落形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 《隋唐五代买地券丛考》,《文史》2007年第2期。
(22) 《汉代买地券的渊源、意义及其价值》,《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3) 《六朝买地券丛考》,《文史》2006年第2期。
(24) 《香口柯家湾:清代鄂西北地区移民的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收入《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
(25) 《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 《创新与求实――石泉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燕京学报》新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 《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收入《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28) 《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 《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 《浅说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明清时期的山水志书》,收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1)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4年9月21日理论版;《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转载。
(32) 《隋唐五代山岳志考》,《九州学林》2005年第1辑,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 《汉水中游古代堤防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 《〈中华山水志丛刊〉前言》,《中华山水志丛刊》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
(35) 《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笔谈稿),《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36) 《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途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37) 《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收入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8) 《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 《古乐乡、上明故址考》,《江汉考古》2003年第2期。
(40) 《“汉江九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41) 《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42)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43) 《嘉道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6期。
(44) 《地名移位漫谈》,《寻根》2002年第2期。
(45) 《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转载。
(46)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47)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的种植与耕作制度》,《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
(48)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49)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4期转载。
(51) 《王国维的学术观》,《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转载。
(52) 《论王国维之保守》,《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4)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及其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5)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EI收录。
(56)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5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东方文化》,1997年第6期。
(58) 《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3期。
(59)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年第7期转载。
(60)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1997年第1期转载。
(61) 《古湘、资、沅、澧源流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4期。
(62) 《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历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年第3期。
(63) 《魏晋南朝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64) 《东晋南朝西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2期。
(65) 《古夏水源流新证》,《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第2期转载。
(66) 《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67) 《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8) 《古安陆城故址考》,《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69) 《三峡工程对峡区景观影响的典型分析》,《旅游学刊》,199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经济》1995年第3期转载。
(70) 《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71) 《金初行台尚书省与汉地统治政策》,《江汉论坛》,1994年第10期。
4.译文(1) 《十九世纪汉口的贸易》(原著:罗威廉),江溶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十九世纪汉口的市民》(原著:罗威廉),罗杜芳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原著:魏丕信),魏幼红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4)《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原著:魏丕信),林清清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学术随笔、书评(1) 《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4日。
(2)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3) 《化外之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以木材流动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
(4) 《“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5) 《〈椿庐史地论稿〉读后》,《史林》2006年第3期。
(6)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读后》,《中国学术》第十六辑,2004年5月。
(7) 《南货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地图》2004年第4期。
(8) 《步入幽深的历史殿堂》,《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第7期。
(9)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长江日报》2002年6月13日。
(10) 《谁是中心:人类还是自然?》,《读书》,1997年第10期。
(11)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读后》,《燕京学报》,新三期。
(12) 《移民:生存与发展》,《读书》,1997年第3期。
(13) 《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评介》,《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3期。
(14) 《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书屋》,1996年第6期。
(15) 《古云梦觅踪――石泉、蔡述明著〈古云梦泽研究〉评介》,《江汉考古》,1996年第4期。
(16) 《求真、实证、新解――谈石泉先生研究历史地理的方法》,《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17)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1999)》,收入《中国图书年鉴》(1999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0)》,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1)》,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参编著作(1) 《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蔡述明、陈国阶主编,参加撰写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 《世界遗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编委。
(3)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石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4) 《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中国地域文化·荆楚文化》,罗运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