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勋(院士)的个人简介
陆建勋,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长、中、短波及水下无线通信的研究,主持研制的特种通信系统已装备到中国海军新型舰艇中;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主持了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远程通信系统和多种通信装备的研制工作;在极低频、超低频和短波抗干扰通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陆建勋院士
陆建勋,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9年9月11日生于北京。1935 年北京虎坊桥小学、后转入育英小学学习。1941年考入北京市育英中学,成绩优良,1947年从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业突出而获奖学金。从中学时代起,陆建勋就对无线电非常感兴趣,自己动手制作单管机、超短波发射机、示波器等。1950年11月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在海军司令部通信处任机务组长,带领全组修理了大量缴获来的美式电台、雷达等供应前线部队,支援了一江山岛的解放和援朝部队的装备,1953年和1955年荣立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55 年8月在海军701厂任技术股长。1958年10月调海司通信部组建技术处任工程师,主管科研计划。1959年随考察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考察了苏海军通信装备和超长波电台,了解了国外无线电发展水平,回国后拟订了中国海军通信的装备体系草案。1960年参与组建通信部下属的通信、雷达研究室。1961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61年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该研究室划归七院,陆建勋调到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此间他们将陆用超短波电台改为海用,受到舰艇部队的欢迎;他们研制的数字化多路移相电传终端不但被海军采用,而且也被陆军、空军采用,多次换代更新,延续多年。
1929年9月11日 出生于北京市。陆建勋院士1947年9月-1951年 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学习。
1950年11月 入伍参加海军。
1951年3月-1955年8月 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
1955年8月-1958年3月 任海军701厂技术股长。
1958年3月-1961年10月 任海司通信部工程师。
1961年10月-1968年5月 任国防科委七院706所第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8年1月 任七院722所筹建组成员。
1978年1月-1983年12月 任七院722所副所长、所长。
1983年12月-1993年12月 任七院院长、党组书记。
1994年 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199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 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委员。
历任职务
1968年以这个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舰船通信研究所,陆建勋先后任副所长、所长。他主持了某型导弹海上试验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统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多种新设备,为中国大型科学调查船提供了全新的装备,圆满完成了海上通信保障任务。他主持的某项专用通信系统,提出完全独立自主的设计思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全国大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1981 年被授予国防工业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调第七研究院任院长兼党组书记,他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主持多个研究所进行民用大型数控石油测井系统的研制,为各大油田提供了国产新装备,目前已成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中国某国防大型电子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大胆采用当时的新体系结构,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并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陆建勋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委员,主席团成员;1985~2002 年担任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通信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现任第七研究院研究员,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委员,空军院士顾问,广电总局高级顾问等;他还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部。
陆建勋长期从事舰船通信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从事该项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余年来,他呕心沥血,拼搏在通信科研领域的第一线,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不断开拓新技术领域,取得一个个创新的成果。
科学研究
技术考察为了研制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他受组织上的委派,前往苏联进行技术考察,在深入研究苏方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后认为,这种体制抗多径能力差,误码率高,他主张不走仿制的道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研制超快速通信系统的建议和全新体制的构思、方案和技术指标。在此后获国家批准的专案工程中,他担任通信工程总体组组长,负责通信系统总体抓总,组织联合攻关。历经10年艰苦奋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停工、材料缺乏等困难,多方联系,亲自动手,整个系统终于在70年代研制成功并配套上船。与苏制系统比较,在远距离通信试验中,通信效果显著提高,当时被誉为“七朵金花”之一。超长波具有穿透海水的特殊能力,是水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岸上必须建立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资巨大,工程复杂。早年,苏联曾提出要和中国联合建设兆瓦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要求,这事关中国主权,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建设超长波电台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问题,指示海军派专家汇报,陆建勋奉命向周总理汇报,并一一回答了周总理的提问直到满意,不久周总理做出超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的重大决策。陆建勋的汇报无疑为周总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创新领域在中国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建设中,陆建勋潜心研究,在组织和主持某发射天线的设计研制中,实现了较高效率。由于建设超长波电台耗资巨大,无限增大发射功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合算,为了提高效费比,他利用最新技术,研制了一套新型的超长波通信系统,使接收机误码率大幅降低,相当岸台功率增大若干倍,此项技术成为以后大规模应用的坚实基础。在超长波领域,他组织完成了中国某型固态超长波发信机和全半导体收信机等的研制,填补了国家空白。他还开展了极长波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创和推动了中国长波领域科研的全面进展,同时积极开拓极低频超低频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
突出贡献
发展高新技术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在海上的长距离双向通信顺畅,陆建勋承担了“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统”的工程总体论证和技术抓总任务,经过10余年的奋斗,组织722所研制了一系列技术复杂、难度大的船用新设备,并正式装备远洋船队,保证了远洋船队与岸上指挥中心间的长距离通信全时畅通,胜利完成中国某重点试验的海上通信保障任务。
在国内某大型电子系统工程中,要求有多节点、多种手段联网,难度大、规模大、技术要求高。陆建勋组织七院电子技术研究所进行研究、论证、先期开发,主张采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从而在国内同行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经过近10年的辛勤工作,该工程已成功装备部队。
陆建勋在任七院院长期间充分发挥研究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在院所建立了2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他针对当时中国的石油测井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七院的技术开发能力及综合优势,作出可以研制与国际竞争的同类测井设备的正确决策,与中原油田合作,开发研制数控测井系统设备。该工程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他担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兼总工程师,发动全院6个研究所和院部通力合作。经过努力,所完成的设备仪器可与世界先进的测井系统仪器兼容,性能相当,经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系统设备工艺成熟、质量好、结构合理、可维性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他也因此获部级特等奖。现在该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并批量生产多年,年产值超过亿元,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供应各大油田,该工程也开辟了多个研究所联合开发高新技术的道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退居二线陆建勋从研究院院长职位上退居二线以后,仍常年奔波活跃在新技术研究领域。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过多年对外技术交流和引进还促成了一项重大工程项目。1998年,他担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负责咨询工作,他积极组织多次“院士行”活动,组织院士们到工厂、院所参观考察,进行技术交流,作学术报告,提出发展改进意见。2000~2004年他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并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他积极负责地为院士们服务得到好评。他在中国工程院还承担了多项咨询研究任务,其中2000年由他和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等联合完成的“利用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进行地震预报及地下资源探测系统的方案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极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工程,2004年由中国工程院正式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推荐并报曾培炎副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现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入“十一五国家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十二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并没有忘记前沿科学的研究,他从事抗干扰通信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抗干扰通信体制,经研究试验成功,正式样机通过鉴定和试验得到好评。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他在2005年还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现在他还在继续探索研究该项目第二代的重大改进提高。
下一代培养在工作中,他十分注意和关心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他勇于创新、学风严谨、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范,为青年树立了榜样,带出了一支科研生力军。他还培养了6名博士和多名硕士。50余年的奋斗,陆建勋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