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耀珊的个人简介
缪耀珊,铁道电气化供电技术专家。从事铁道电气化供电系统设计和科学研究。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主要设计者,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一期电气化工程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他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电气化工程和科研项目,在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和理论计算方法上做过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我国电气化铁道供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生平简介
个人简介缪耀珊,1931年1月1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常熟市。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毕业于上海市立市北中学。1953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力铁道供电专业。毕业后即在北京铁道部设计局工厂设计事务所实习。1954年被选送至铁道部干部学校俄文班进修。
职业生涯1956年毕业后到兰州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任前苏联电气化铁道供电专家奥尔洛夫(Орлов)的技术翻译并师从专家学习供电设计技术。1956年10月调天津第三设计院任技术员,担任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凤段牵引供电系统设计项目负责人。首次提出将宝凤段三个牵引变电所的进线相序实行轮换的设想,解决了设计中的一个重大技术关键,避免了交流电气化铁道的负序电流对相对薄弱的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1964年至1965年间担任部颁科研专题“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导则和计算方法”项目负责人,首次为我国制订了统一的设计方法和标准。
1966年至1976年间先后担任国家重点工程广(元)成(都)、凤(州)广(元)、阳(平关)安(康)等线铁路电气化工程的牵引供电系统设计项目负责人。
1979年参加铁道部技术考察组赴日考察新干线的牵引供电技术及防干扰措施,重点学习和参观了先进的AT(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回国后考察组向铁道部建议,在规划新建的北京―秦皇岛铁路电气化工程中采用AT供电方式并获得批准。为了搞好我国第一条AT供电的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缪耀珊结合掌握的日本新干线技术资料,潜心研究,制订出了一整套京秦AT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技术条件和计算方法,为AT供电方式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1978年至1982年与铁道科学研究院联合主持了部颁重点科研专题“防止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干扰影响的研究”,缪耀珊是电气化设计院一方的项目负责人。
1984年至1989年担任我国新建的第一条重载单元列车电气化铁路大秦线一期工程的电气化总体设计负责人。提出一种国内外从未采用过的新型牵引变压器结线――“十字交叉”结线方式,并获准在工程中采用,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1982年和1984年曾两次代表中国出席在法国巴黎和前苏联罗斯托夫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铁路电气化研讨会”,在会上宣读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及发展远景》报告,宣传了中国的成就。
在“六五”期间,缪耀珊还担任国家“六五”十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重载铁路成套技术研究”的子项目“AT供电方式的设计计算方法与设备研制”的科研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共完成30余项新技术、新方案、新材料和新设备,为我国AT设备国产化填补了多项空白。大秦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获1991年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金奖和1994年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别奖。
缪耀珊自1953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技术员、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技术专家证书,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1993年退休后,仍作为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技术顾问返聘至今。缪耀珊勤于钻研,为人正派,诚以待人,深得全院同事的尊重。
成就
首次提出牵引变电所相序轮换方式交流电气化铁道的牵引负荷是单相负荷,当单相负荷占电力系统功率的比重较大时,将造成电力系统三相负荷的显著不平衡,导致电力系统出力减小、损耗增大,严重时可危及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国家和电力部门对高压电力用户的三相负荷不对称度有严格要求和标准。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凤段是一条限制坡度达30u2030的大负荷线路,而为它供电的陕西关中电力系统当时的总容量则相对较小,装机容量仅为两台25兆瓦机组的宝鸡电厂又处于电铁近端,大量电铁负序电流涌入宝鸡电厂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构成极大的危险。这一问题已成为宝凤牵引供电系统设计的关键。在方案研究中,曾提出采用同步调相机吸收负序电流,以及在宝鸡电厂25兆瓦机组前加装串联电抗器,人为增大该小机组支路的阻抗,迫使负序电流转入电力系统其他容量较大的发电机组等措施。缪耀珊经反复研究,提出将宝凤段三个牵引变电所的电源相序实行轮换的设想。对于三相牵引变电所来说,总是有一相是轻负荷而其余两相为重负荷。如果将不同牵引变电所的轻负荷相在电力系统的A、B、C三相中进行轮换,则可使电力系统的三相负荷趋于平衡。当牵引变电所数量为3的倍数时,可获得十分理想的三相平衡效果。通过实验室的低压模拟实验,证实了当初的设想。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花费额外费用去安装补偿设备,简单易行。此后,该方式已成为我国交流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的标准进线方式。
研制交流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导则我国在1960年有了自己的第一条干线电气化铁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中,对于牵引供电系统的技术条件,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缺乏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指导性文件,各线计算方法和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在铁道部支持下,于1964年建立“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导则和计算方法”部颁科研专题,缪耀珊为项目负责人。他和项目组成员通过对已开通电气化区段的长时间蹲点,收集到大量第一手的运行资料,在广泛听取现场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原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后,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现场牵引试验。在深入分析所取得的全部资料基础上,于1965年完成我国第一套关于电铁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导则。其中详细列入了包括文件组成内容、设计技术条件和标准,牵引变电所容量和接触网导线截面选择和计算、牵引网电压损失和电能损失计算方法等内容,使我国电铁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有了依据。
提出AT供电方式理论分析计算方法1979年铁道部决定在新建的京秦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中采用日本新干线的AT供电技术。关于AT供电方式,在铁道部组团赴日考察时曾重点了解过。由于AT网络结构十分复杂,用分析方法对网络中的电流、电压分布进行计算变得十分困难。日本国铁技术研究所曾开发一种仿真模拟软件,专门用于AT网络的分析。代表团在参观中曾向日方提出,希望获得这一软件,但遭到拒绝。为了京秦电气化的需要,缪耀珊带领专业组技术人员刻苦钻研,用一年多时间最终自行开发出了AT供电系统模拟计算软件,使设计有了解决复杂AT网络计算的有力工具。经过不断完善和补充,该软件已发展成为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全部电气计算在内的综合计算软件,对加快设计进度,提高设计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缪耀珊对AT网络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导出了简化的分析计算公式和图解方法,使网络中的电流、电压分布更直观、更形象化。该简化分析方法已纳入正式出版的《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手册》。
主持防干扰专题凤段电气化铁路投入运营后,邮电部门反映电气化铁路对沿线平行架设的通信明线干扰严重,通话质量很差。在国家计委协调下,暂由铁道部门向邮电部门支付大量补偿费用。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铁道部设立重点科研专题“防止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线干扰影响研究”,指定电气化设计院和铁道科学研究院联合主持,共同攻关。缪耀珊作为电气化设计院的项目负责人与铁道科学院项目负责人一起组织专题组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了包括吸流变压器方式(BT方式)和同轴电缆方式(CC方式)等多种防干扰措施的方案构成、计算方法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上海电缆厂共同研制成功大截面连铸连轧电气化铁道专用同轴电缆,与保定铁道变压器厂共同研制成功低磁通密度吸流变压器等设备,用于工程试验。在取得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防干扰措施的基本结构、防护效果、适用范围和计算方法。为交流电气化铁路的持续发展排除了一个重大障碍。该专题曾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奖。
首次提出“十字交叉”结线新方式日本新干线AT变电所主变压器结线方式一般均采用斯科特(Scott)方式,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超高压网络中,为了降低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绝缘费用,则采用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结线。上述两种结线均无法将二次绕组中性点抽出接钢轨,因此,在采用AT方式时,需在变电所的牵引网馈线出口处另外设置AT变压器。缪耀珊提出的“十字交叉”结线,采用了一个一次对称绕组和两个联结组不同的二次角形绕组,构成交叉结线,使二次绕组有了公共连结点,便于抽出与钢轨相连。这样,就可以利用主变压器的二次绕组取代牵引变电所馈线出口处的AT变压器。每个牵引变电所至少可以省去4台大容量AT变压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一方式从而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提出AT网络故障点标定新原理中国第一条采用AT方式供电的京秦电气化铁路其牵引网故障点标定装置是由日本成套引进的。装置的构成原理是基于短路电流在短路点两侧AT中性点的分配是与短路点在AT段中距离前、后两个AT所的距离成反比,这就是所谓的“吸上电流比原理”。这种方式需要将沿线所有AT中性点电流信息都送回牵引变电所或调度所,这不仅需要设置大量信息发送装置,还需专门的通道来传送信息,装置的造价很高。缪耀珊凭借对AT网络的透彻分析,发现短路点的位置在复线区段是与上、下行牵引网中的馈线电流成比例的,在单线区段则与供电臂首、末两端的电压有关。他从理论上给出了准确的计算公式。凭借这一理论,由电气化设计院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全新原理的AT故障点标定装置。该装置只需要取得变电所馈线电流和变电所与分区所的电压数据,即可判定故障点的位置。省去了在线路AT所安装信息发送装置和额外的通道费用,成本大为降低。我国在继京秦铁路之后设计的AT方式电气化铁路中已普遍采用该新型标定装置,从而取代了日本的新干线方式。
致力于AT设备国产化和系列化随着先进的AT供电方式在中国得到应用,AT设备国产化和系列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六五”初期,国家作出修建大同―秦皇岛万吨重载单元列车电气化铁路的重大决策,为了解决好修建重载单元列车电气化铁路中的重大技术关键,国家计委专门建立了“重载铁路成套技术研究”科研专题,并列为“六五”十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限期完成。缪耀珊作为大秦重载铁路电气化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负责人,兼任专题的一个子项目“AT供电方式设计方法和设备研制”专题项目负责人,亲自参与并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合力攻关。制定了大秦电气化铁路AT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条件和标准,总结完善了AT供电计算方法,对AT设备国产化的技术标准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与国内有实力的厂家共同研制成功包括:AT专用斯科特变压器,“十字交叉”结线变压器,110千伏SF6断路器,27.5千伏、55千伏真空断路器,逆斯科变压器,电动隔离开关,电气化铁道微机远动系统,大截面、高强度连铸连轧铜电车线,重污型双重绝缘棒式绝缘子,不锈钢新型接触网零件,大容量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等30余项新设备、新材料,全部、及时地用于大秦一期工程,使我国在引进该项目复杂技术不到10年的短时间内,实现了关键成套设备的国产化。
简历
1931年1月10日生于上海市。
1949年上海市立市北中学毕业。
1953年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
1953-1954年北京铁道部设计局工厂设计事务所实习生。
1954-1956年北京铁道部干部学校俄文班毕业。
1956年铁道部第一设计院翻译。
1956-1959年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技术员。
1960-1973年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工程师。
1974-1977年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电化处工程师。
1978-1981年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电化处主任工程师。
1982-1988年电气化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1989-1993年电气化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3年―现在1993年退休。返聘为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技术顾问。
主要论著
缪耀珊.复线上下行串联供电方案及主要参数计算.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3(1).
缪耀珊.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合理容量的选择.电气化铁道,1964(1).
缪耀珊.交流牵引阻抗计算方法.电气化铁道,1965(1).
缪耀珊.交流电气化铁路的吸流变压器和回流线装置.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
缪耀珊.AT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的结线型式.电气化铁道动态,1980(6).
缪耀珊.法国的高速TGV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道动态,1983(2、3合刊).
缪耀珊.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现状.铁道机车车辆,1983(1).
缪耀珊.关于AT供电方式的问答.电气化铁道动态,1983(3)、(4).
缪耀珊.苏联交流电气化铁道现状.电气化铁道动态,1985(增刊).
缪耀珊.法国铁路电气化及其装备概况.电气化铁道动态,1985(增刊).
缪耀珊.美国重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设备介绍.电气化铁道动态,1985(增刊).
缪耀珊.AT牵引变电所采用“十字交叉”供电的电气计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6(增刊).
缪耀珊.交流牵引网络导线截面的合理选择.电气化铁道动态,1994(2).
缪耀珊.交流电气化铁道单――三相平衡转换供电方式的可行性研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缪耀珊,曹东白等.电气化铁道设计手册(牵引供电系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缪耀珊.上下行AT牵引网在ATP实行并联的电能节约.电气化铁道,2004(6).
缪耀珊.复线AT网络上下行接触网互为正馈线供电方式的特点及电气化计算方法.电气化铁道,2005(1).
缪耀珊,等.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用电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