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风(曲艺家)

时间:2023-12-31 07:34:49编辑:小历

陆风(曲艺家)的个人简介

陆风,生于1925年,鹤山雅瑶镇隔朗村人,其父陆朝阳,是鹤山教育界先驱,建树良多,英年早逝。陆风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金获得者。他为人低调,作风严谨,在广东曲艺界享有盛誉。

基本内容

陆风童年时,乡间每逢节日或喜庆之事,必请盲公唱戏,他常被悠扬、凄婉的曲调所陶醉,年纪稍长,便与 粤曲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高中毕业后,陆风当教师不到半年就被调到县宣传队,文化馆,剧团工作。他写的第一首粤曲是《二叔趁圩》。讲的是一位翻身农民,交了公粮,卖了余粮,怀着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高高兴兴趁圩买日用品和生产资料。粤曲开头一句是:“(二流),真兴奋,笑吟吟,大把钱银将圩趁,沉思一路,我慢慢而行。”此曲曾获 佛山地区优秀文艺奖,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这首曲,由粤剧演员任铁坤演唱。

陆风不但能编而且能弹、能拉、能唱,每逢县开 干部大会或代表大会,与会者在会前必邀陆风上台表演,陆风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即席编写,自弹自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赢得台下热烈掌声。自此,陆风名声远播。1958年,省文艺界有关领导慧眼识珠,将陆风调到广东省文联办的刊物《广东文艺》当戏曲编辑。

1962年,省有关领导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拿出一批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高、精、尖”作品。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人对陆风说:“七叔(指 白驹荣)曾经说过,他的唱腔风行几十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反映新社会,能令他满意的唱段,希望在有生之年,留下歌颂新社会的唱段。七叔问能否为他撰一首粤曲。”陆风听后深受感动,当即答应。陆风立即动手,将以前一些生活积累编出竹伯 羊城认女的故事《竹伯返唐山》,写成粤曲对唱,由省广播电台转给白驹荣先生。此时白驹荣已双目失明, 曲文由别人念给他听。听后表示合意,并提出找 林小群搭挡演唱。《竹伯返唐山》一经播出,南粤大地,掀起波澜。广播站日夜转播,专业、业余戏剧曲艺团频频上演,打动了千万归侨、侨眷的心。据说,在 五邑 侨乡 台山、开平等地的一些老人听到这首粤曲,涕泪滂沱,唏嘘不已。

从1960年到1963年这几年间,陆风在创作上给自己定出两个标准:题材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唱词务必流畅,词意力求清新。有时为填一句小曲或押一个韵,搜肠刮肚,夜不能寐。几年来,陆风笔耕不辍,不惜夜以继日地付出心血与汗水,陆续写出十多首反映现代生活的粤曲,如 罗家宝、 吕玉郎先后演唱的《珠海丹心》, 罗品超演唱的《 红陵旭日》, 文觉非、 郎筠玉对唱的《越秀远眺》, 陈笑风演唱的《一条赶牛鞭》, 白燕仔演唱的《朱老巩护钟》等。这些名曲常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 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出,地区、县、镇广播站日夜转播。 中国唱片公司出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逢粤语节目播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正当陆风步入创作旺盛之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与著名粤剧演员罗品超、一代粤剧小生王吕玉郎等粤剧 艺人一起被送到 英德茶场接受再教育。不管是酷热当空的夏日,还是冷雨飘落的寒冬,推车培土种茶、施肥,晚上还坚持编写一些新粤曲,组成宣传队到当地乡镇山村演出。内容无非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要斗私批修”、“手捧宝书红彤彤”等。每到一地演出,人民群众不但不对他们另眼相看,反而对他们深表同情与敬重。演出结束后,群众久久不愿离去,满腔深情目送这班从省城来的“大佬倌”,并千叮万嘱一路走好。

陆风与粤曲结缘十载,此后被迫相分12年。1979年春天,陆风重回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工作,重操旧业,但可惜青春流逝,两鬓飞霜,时移世易,人事已非了。此时粤曲不断降温,流行歌曲兴起,有人说粤曲“必亡”,有人说“必兴”,总之众说纷纭。陆风清楚意识到粤曲虽有断层之虞,但当务之急就是一定要把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加以总结,以便人民有所参考,有所继承,有所启发。同时要培养一批接班人。于是,他苦战个3月,编写一套《高级粤曲音响教材》开班授课,培养一批能写会唱的骨干;同时编辑出版《粤曲名家唱腔选》四集,附录音带14盒,收集名家唱段86段,全部录音记谱。发行录音带3000盒,记谱本1.2万册。先后出版《试论粤曲唱腔的发展》,《粤剧小曲100年》、《近代粤曲唱腔的音乐组合》、《粤曲春秋》等。洋洋120 万言,为振兴粤剧、粤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不少人才。

上一篇:马里奥·利茨卡

下一篇:马场亮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