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皓东

时间:2024-01-02 16:03:53编辑:小历

陆皓东的个人简介

陆皓东(1868-1895),名中桂,字献香,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是近代民主革命者,为人聪明沉勇、真挚、诚恳、能书善画。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1883年秋,在香港与孙中山一起加入了基督教。他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还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广州起义时陆皓东被捕。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起被绑赴刑场,在敌人屠刀下毫无惧色,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人物简介

陆皓东,原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近代民主革命者。9岁而孤。为人聪明沉勇、真挚、诚恳、能书善画。1886年,陆皓东赴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23岁毕业后在上海电报局任译报员。任芜湖电报局领班旋又返粤居,常与孙中山谈论倾覆朝廷情事,义甚洽,风雨同床,起居相共。1895年他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当庭奋笔疾书,痛斥清政府腐败、投降卖国,“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生平履历

少年聪慧

1868年9月30日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商人之家。其父陆晓帆,长期在上海经商,家产颇丰。陆皓东是独子,他与孙中山从小就在一起,堪称竹马总角之交。8岁时入私塾读书。9岁时,父亲病逝。自幼“聪明好学,真挚恳诚”,对世俗深表反感。不久后,母亲带皓东返回翠亨村入读私塾。陆皓东是独苗,从小聪慧过人,能书善画,曾因绘《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在同学中传阅而被塾师责备不专心求学。他反问:“画画难道不是一种学问?”塾师无言以对。

革命生涯

1883年秋,孙中山从檀香山归国回到家乡,他与孙交往更加密切,并从孙那里接受了许多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非常赞佩孙宣传政治革命、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俗不良等行为。并同孙将村庙北极殿中的神像砸毁,为豪绅地主所不容。于是年11月被迫离开家乡,避往香港。在香港,与孙一起加入了基督教。

不久,前往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在上海电报局任译电员,后升任领班。1890年,回乡完婚时,正逢孙中山在香港、广州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探求革命救国的途径,他遂留下与孙等“高谈造反覆满”,被时人称为“四大寇”。他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治见解”。他们一起确定了排满的宗旨,目的在于“警醒黄魂,光复汉族”。

1893年冬,应召与孙中山、尤列、郑士良等8人,在广州广雅书局抗风轩开会,策划创设革命组织,提议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后因人数不多,没有形成具体组织。

1894年初,随孙回到故里,帮助孙起草上李鸿章书稿,要求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求国家富强。2月,陪孙经上海到天津上书李鸿章,希望李能接受革新主张。但未被接纳,他俩怀着惆怅忿懑的心情,怏怏而返。从此放弃了和平改良的幻想,一心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兴中会成立后。他与陈少白等人在香港从事革命联络工作。

1895年初,与陈少白等协助孙中山完成了联合杨衢云、谢缵泰等人组织的辅人文社的工作。2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成立,以“乾亨行”的名义作掩护。3月16日,孙中山召集会员讨论发动广州起义的计划。会上通过了他提出和精心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军的军旗。不久,他和孙中山、郑士良等到广州,成立兴中会组织,在双门底王氏书舍设“农学会”作为掩护起义的总机关,由他主持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先后建立秘密机关数十处,联络防营、水师及附城一带会党、绿林、游勇等。至8月底,起义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遂决定于10月26日起事。他奉命与郑士良、陈少白协助孙中山在广州指挥调度。10月26日,起义因故未能如期举行。次日,消息泄漏,两广总督谭钟麟派大批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安排机关的人员转移,他自己最后离开机关。走到半路,忽然想起党员名册不知是否已由经管同志带走,决定返回察看处理。同行的同志以形势危险极力劝阻。他坚决地说:“党员名册最重要,倘被搜去,清吏按名册株连,我党岂尚有余类。我个人冒生命危险去保全多数同志,实分内事。”言毕,毅然返回。到机关后,军警接踵而至,将机关严密包围。他迅速紧闭大门,取出党员名册烧毁,待军警破门而入时,名册已成灰烬。他从容被捕,被押往海南县署审讯。

清吏严刑逼供,妄图从他口中获悉同党名单。他宁死不招;叱令使跪,坚不屈膝。县令强逼供词,他愤慨激昂,当庭直书,痛斥“异族政府之腐败专制”,“贪官污吏,劣绅腐儒,腼颜鲜耻,甘心事仇”;直认杀满兴汉不讳。复慷慨陈辞:“今事虽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没,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清吏气急败坏,以钉插其手足,凿其牙齿,极尽严刑酷法之能事。他多次死而复苏,始终不屈,并严厉痛斥清吏:“你们虽以严刑加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11月7日,英勇就义。后人将仅能找到的他的两枚遗齿及衣冠,葬于他的故乡翠享村。其“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

追随孙文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两家相距不远,两人年龄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对世俗表示反抗,从小便成为挚友。

清光绪九年(1883)秋,孙中山由美国檀香山回国返里,陆皓东从孙中山那里接受许多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在乡间宣传政治改革,抨击清廷政治腐败和社会风俗不良,陆皓东十分赞佩。一天,他俩为破除迷信,将村庙北极殿的一些神像砸毁,劝说人们勿靠神仙靠自己,结果为豪绅地主所不容,孙中山被迫去香港,陆皓东远走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到芜湖电报局任译电员,后升任领班。

光绪十六年,陆皓东由上海回广东与黎小卿结婚。其时,孙中山经常在香港、广州以行医为名,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互抒救国抱负,酝酿进行革命斗争,陆皓东也参加他们的活动。1892年,陆皓东与尤列合资在顺德创办兴利蚕子公司,孙中山撰联“兴创自我,利归于农”以示祝贺。光绪十九年冬,孙中山召集陆皓东、尤列、郑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凤轩开会,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兴中会,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但未形成具体组织。

光绪二十年夏,孙中山拟北上要求清廷改革,陆皓东一同前往,并带同孙中山找到曾与父亲一起经营生意的洋务派实业家郑观应,经郑引荐,赴天津上书洋务大员李鸿章,要求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求国家富强。经多方奔走,未得李鸿章接见,其上书也未被理睬。两人旋即从天津到北京。这时,正值日本侵略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政府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热衷于筹备慈禧太后的60大寿。他们深受震动,从此放弃依赖清政府改良的幻想,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统治、创建民主共和国的决心。

上书失败归来,孙中山转赴檀香山,陆皓东则留在国内,从事革命联络工作,并利用往来于上海、汉口、广州之间的机会,考察各地形势,鼓吹革命,结纳有志之士。他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还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

设计青天白日旗

1895年1月,陆皓东接到孙中山回国的消息,立即与其他革命志士赶赴香港同孙中山会合,商讨举义大计。2月21日,他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香港兴中会总部,成为孙中山忠诚的战友和得力助手。3月,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战败求和,民情激愤,兴中会总部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作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在兴中会总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起义势在必行,不能再有丝毫动摇。会议决定“分道攻城”之策,约定时期,召各地民团会党,分顺德、香山、北江三路,会集广州,同时举事。陆皓东在会上还提出:为了团结同志,号召天下起而响应,一定要打出革命派自己的旗帜,以示与清朝决裂。这个建议获得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的热烈支持。陆皓东受孙中山委托设计革命军旗图案。他通宵达旦地思考,终于设计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后来的国民党党旗)。这面军旗,成为发动广州起义的标志。

广州起义

起义方针既定,陆皓东与郑士良等随同孙中山到广州。他们在双门底的王家祠设革命总机关,以“农学会”名义作掩护,由陆皓东主持,暗中积极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联络了三元里的团防,北江、西江、汕头、香山、顺德一带的会党,以及城内外防营、水师的部分官兵,一切布置就绪,孙中山决定乘全国人民对签订丧权失地的《马关条约》十分愤慨之机举行起义,日期选定10月26日(旧历九月初九),以便利用重阳节四乡群众结队到省城祭祖扫墓的风俗,乘机运械聚合。革命总机关决定由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协助孙中山在广州指挥调度,杨衢云在香港集合会党,于起义当日清晨直攻广州城内各重要官署,其他各路分途响应。起义的当日清晨,各路首领均往总机关领取命令口号,唯独充作主力的香港队伍未到,等了两个小时,始得港电通知,须推迟两天。起义计划被全盘打乱。

等到起义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因运送枪械不慎,被海关搜获手枪600余枝。两广总督谭钟麟又先后接到密探的报告和兴中会叛徒的告密,急调兵千余回城防范,并派大批军警四出搜捕革命党人。陆皓东得悉消息,立刻安排同志们转移,自己也和孙中山避往别处。他离开机关后,忽然想起党员名册不知是否已由经管同志带走,随即决定独自一人返回察看处理。周围同志以形势危险极力劝阻,他却说:“党员名册最重要,若被搜去,清吏按着名册株连,我党岂尚有余类。我个人冒生命危险,去保全多数同志,实份内事。”言毕毅然前往。到了机关,暗探跟踪而至,大批军警立即将机关严密包围。陆皓东迅速紧闭大门,取出党员名册烧毁,待军警破门而入时,名册已成为灰烬,陆皓东则被捕。

壮烈就义

陆皓东被捕后解至南海县受审。他大义凛然,对坐在堂上的南海知县李微庸投以轻蔑的目光。李勒令其下跪、招供,遭到拒绝。陆皓东索取纸笔,不假思索,挥笔疾书,痛述严重的民族危机,指斥清政府的腐败和专制,毫不隐讳自己推翻清廷统治的坚强决心,慷慨表示:“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清吏气急败坏,对他施以酷刑。陆皓东面对敌人的斧钺梃杖,坚贞不屈,豪气不减。他手脚被钉上竹钉,牙齿被一颗颗凿落,浑身上下被拷打得血肉模糊,多次死而复苏,始终未吐露一个同志姓名,并严厉呵斥清吏:“你们虽以严刑加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陆皓东被囚禁死牢10天,又严刑审问3次,终未屈服。后闻革命党人准备聚集劫狱,李微庸大为恐慌,连忙报请谭钟麟批准即刻行刑。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起被绑赴刑场,在敌人屠刀下毫无惧色,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

遗书

吾姓陆,名中桂,号皓东,香山翠亨乡人,年二十九岁。向居外处,今始返粤。与同乡孙文同惯异族政府之腐败专制、官吏之贪污庸懦、外人之阴谋窥伺,凭吊中原,荆榛满目。每一念後,真不知涕泪何从也。

居沪多年,恰遇孙君,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吾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标,孙则主满仇之必报,思治其本。连日辩驳,宗旨逐定,此为孙君与吾倡行排满之始。

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无奈贪官污吏,劣绅腐儒,腼颜鲜耻,甘心事仇,不曰本朝深仁厚泽,即曰我辈践土食毛。讵知满清以建州贼种,入中国,夺我土地,杀我祖宗,掳我子女玉帛。试思谁食谁之毛,谁践谁之土?杨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夫两王入粤,残杀我汉人之历史尤多,闻而知之,而谓此为恩泽乎?

要之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非诛除满奸,又不足以废灭满清,故吾等尤欲诛一二狗官,以为我汉人当头一棒。

今事难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殁,九世含冤,异人归楚,五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

死后哀荣

陆皓东的英年早逝让孙中山心痛万分,在其晚年回忆录中,仍提及“皓东沉勇,其节之烈,皓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其精灵之蒙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亲属将其牙齿衣冠葬于翠亨犁头山麓,国民政府为他建立陵墓。解放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墓地辟为烈士公园,以志纪念。

遗迹

陆皓东故居

陆皓东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由一道不高的庭院小墙围绕着。故居建于清代晚期,占地面积446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是具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平房。厅内悬挂有烈士大幅半身遗像,右边挂有烈士的公事略。

1989年6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皓东墓

陆皓东墓,又称陆皓东烈士坟场。位于翠亨村犁头尖山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于1937年,坐北向南,墓地面积350平方米,墓前建有石牌坊,横额上书“陆皓东烈士坟场”,为民国时中山县县长杨子毅题。沿墓道东边建有花岗岩石四柱方顶凉亭,亭内三面有花岗岩石,中间有圆石台;西边是花棚架,主墓道矗立着陆皓东烈士石雕塑像,像基座刻烈士碑记。坟场最后是圆顶墓穴。2008年11月18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人情况

孙中山少年时的玩伴与挚友

1867年的中秋佳节,正值桂花飘香,皓月当空,陆皓东诞生于上海,因此取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

陆皓东的原籍是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与孙中山同村。年幼孙中山一岁的陆皓东在童年就经常与孙中山在一起嬉戏,年龄稍长,即共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诸如放牛、砍柴等等以及私塾学习。

陆皓东的父亲陆晓帆早年长期在沪经商,依靠经营南北杂货,从而积蓄下一些产业。陆皓东作为独子,性情豪爽,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下去。陆皓东13岁父亲病故,陪同母亲、妹妹扶柩回乡之后,孙中山及其战友经常聚在陆皓东家中商谈革命事宜。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从香港乘轮船,远涉太平洋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这次远行使孙中山“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回翠亨村后,看到村民们利用所谓仙丹,实为香炉灰治病的现象,非常反感。年方16岁的陆皓东则对孙中山带回来的西方文化科学书本和孙中山讲述的民主思想异常羡慕。

同年秋天,孙中山和陆皓东到翠亨村村庙北极殿游玩时,正好遇见村民在求神。为破除陋习,二人遂诚恳劝人不要迷信,指出崇拜偶像毫无用途。为证明此理,孙中山、陆皓东二人还跳上供桌,打断北极神的手指,并将左廊“金花夫人”的脸皮刮破。并说:“它们自己还不能帮助自己,谁说它们能帮助我们?你们看,我们拉掉他的手指,它还照旧在笑,这样的神能保佑我们的村吗!”此举震动了当地,遭到了乡绅的责难,甚至连素有声望的孙中山的父亲达成公也受到了诘难。

两人被迫离开了家乡,孙中山出走香港,陆皓东则逃奔上海。

为共和革命捐躯

1885年,陆皓东进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任职于芜湖电报局。由于勤奋好学,工作认真,很快升任领班。

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了。然而耳闻目睹于国土的沦丧,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90年,陆皓东满怀改革现状之志,毅然辞职返回广东。

陆皓东返回故乡之后,即遵母命娶同县莆山村黎元吉(归侨)的长女黎竹青为妻。继续与孙中山保持密切的革命联系。

1892年,陆皓东与孙中山等人在翠亨村村口试验炸药的威力,至今闸门上“瑞接长庚”四个大字仍留有裂痕,这是孙中山、陆皓东等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孙中山曾满怀感激之情说道:“得到皓东这位知己,亦是终生无憾矣!”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陆皓东积极参与了总部的筹建事务。他还配合孙中山详细制定了广州起义计划,准备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

革命党人密谋在发动起义,因为这一天是人们登山或祭祖的日子,从香港来的起义队伍易于进入广州城里。在广州由陆皓东、陈少白协助孙中山指挥调度起义队伍;在香港则由杨衢云、黄永商集结会党,于起义之日集结于广州城下,进攻战略要点。其他队伍遥相呼应。

接近起义之时,不料运送枪支弹药出了差错,海关搜出手枪600多支。孙中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起义无限期推迟。就在此时,清政府驻港侦探侦知此事,遂电告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谭钟麟立即调动1000多名防勇回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陆皓东随即指挥革命党人四处躲避,其本人也转移至城外安全之地。由于会员花名册还留在指挥机关内,如果泄密,后果将不堪设想。陆皓东决定只身前往城内将其取回,而周围人都劝其不要冒此风险。但是陆皓东认为此事关系兴中会的前途和同志的生命,如落入清政府之手,将给兴中会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前往。

由于会员朱淇变节,向清政府告密。10月27日,当陆皓东返回起义指挥机关时,清政府兵丁跟踪而至,陆皓东虽终于将会员花名册和起义文件烧毁,但不幸被捕

就义前后

孙中山获悉陆皓东被捕的消息,万分焦急。首先请求美国领事出面调解,进而要求陆皓东曾经供职过的电报公司出面,作证陆皓东只是这家公司的一名普通雇员,并不会认真闹革命的。

然而,人们显然低估了陆皓东的革命积极性。因为当美国领事前往中国官府为营救陆皓东而展开斡旋时,却发现陆皓东早已承认起义之事了。

面对公堂之上的严刑拷打,陆皓东大义凌然地宣布了自己的意愿:“今事虽不成,我心甚慰。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这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孙中山在日本获知陆皓东死难之事,万分悲痛、放声大哭。孙中山赞誉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并深切怀念道:“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是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今及,仰止无穷,二公(此处指陆皓东和史坚如)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于1912年5月27日回到翠亨村,次日即与其兄孙眉及村中父老,前往陆皓东家中探望。孙中山抑制住心中悲伤,说道:“皓东成仁取义,留名千古,虽死犹生,后人景仰。”随即取出3000大洋,以安慰烈士眷属,其中1000元用作陆皓东的儿子少东结婚费用。

1927年,广东省政府杨鲍安提出,每月发给陆皓东家属赡养费200元大洋用作日常支出,一直持续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家乡人为永久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于1937年在其故乡犁头山麓,修筑了陆皓东陵墓,这是一座衣冠坟,里面掩埋了陆皓东生前穿过的一套衣服。陵墓前竖有陆皓东塑像,庄严肃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孙中山故居时,曾赋有《谒翠亨村》三首。其中一首写有:“当年首义同村者,大节堂堂天下闻。一代人豪争想像,犁头山下陆公坟。”此诗表达了对陆皓东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今天的台湾和反映民国历史的影视片中,人们可以看到随风飘扬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面旗帜最初的设计者,却是牺牲在孙中山策划的第一次反清起义中的陆皓东。

中国在封建社会原本没有国旗,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因为外交需要设计了一面“黄龙(微博)旗”。兴中会成立时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和实现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联系起来,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兴中会会员在入会时,更采取以奉之神明、信誓旦旦的方式表示忠于实现民主共和这一信念。陆皓东正是怀着这种热切希望的心情,在1895年3月16日举行的兴中会会议上,提议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青白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并得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同意。就这样,陆皓东亲手设计的青天白日旗登上了历史舞台。广州起义酝酿时,就相约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可惜,陆皓东身死殉难,他是在用鲜血为“青天白日旗”祭旗。

青天白日旗帜首度揭开革命行动序幕,孙中山常思怀念。1906年,同盟会举行会议讨论未来的国旗问题,孙中山主张沿用青白旗,“谓乃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将士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

由于孙中山的倡议和主张,同盟会后来发动的起义中,青白旗被普遍作为革命标志。而且孙中山虽然共和之路跌宕起伏,但只要他所到之处,一定悬挂青白旗,那是对陆皓东等先烈们的永久纪念。一个人的牺牲成就了一面旗帜的历史,陆皓东也为后人所铭记。

上一篇:罗素·卡本特

下一篇:莫塔拉·迪亚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