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神话人物)的个人简介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中国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中国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人物经历
麻姑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为广泛。中国人一直对长寿有着热烈的期望,而把追求长生作为主要内容的道教也是如此。所以,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长寿之神分为两种性别,男性神就是鼎鼎大名的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
关于这位女神的来源是很早的,记载也很清楚。传说在中国的东部地区有一个姓王的人,学识渊博,担任过政府的官职,后来开始修炼,成了神仙。他的妹妹就是麻姑,长得非常漂亮,而且也成了神仙。
又传说她是在江西省南城县境内的麻姑山进行修炼成仙的,后来这座山自然就成为道教所尊奉的圣地之一。
她看起来是个不到20岁的女子,自称目睹了大海三次变成陆地,因此人们就把她视为寿星。相传一年的3月3日,天上最高女神王母娘娘举行生日宴会,邀请诸位女神参加,麻姑就带着自酿的灵芝酒献给王母娘娘,这个故事就被称为“麻姑献寿”流传于中国民间。
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继云:“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又说:"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
《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自为后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传》以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而闻名于后世。
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更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在此《麻姑传》和后世文人称引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又有称名麻姑的女仙出现。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今江西抚州南城县),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会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⑦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⑧《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⑨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
《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
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
【注释】:①③《太平广记》第2册369~370页,第3册926~927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道藏》第5册4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⑦《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140页,62500页,62186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⑥《全唐文》第4册3424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⑧《夷坚志》第1册391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52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人物传说
皇女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他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干,她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请,说民工们很苦很累,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饿得皮包骨头,希望父王开恩,放民工回去与家人团聚,至少应该放松对他们的监督,减轻他们的劳累。秦始皇一听,马上火冒三丈,大声吼叫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女,连我的话也敢不听,留你何用?来人哪,把她推出去斩首!”随着喊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当地的成千上百万民工和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到心如刀绞。以后,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
献寿东汉桓帝时,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蔡经的家人早就预备好丰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临。当神仙起驾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天上人马、锣鼓喧腾的声音。王远到来了,只见此人中等的身材,头戴远游冠,身着朱衣,佩带五彩的绅带,背上挂着宝剑;乘坐在羽车上,由五彩飞龙拖着座车。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使者传达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响起了喧腾的声音,麻姑下凡了。只见麻姑是个十七、八岁俏美的姑娘;头顶结了一个髻,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仙女和王远寒暄完毕后,各人拿出了携带的食物,大多数是水果、干肉之类。 麻姑说:“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感叹道:“古代的圣人也曾说过海中会飞扬尘埃这样的话”。 麻姑也―一地会过蔡家的女眷,忽然间叫住了蔡经的弟媳。她几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来,然后,把这些米洒在地面,结果,这些米竟变成了一粒粒丹砂。王远看到这情形,也把他从天庭带来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请蔡家同饮。蔡经看到麻姑鸟爪一样的手指头,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爪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后,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经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却没有看到施刑的人。王远说:“平常人是无福消受我的鞭笞的。”
宴偿完毕后,王远和麻姑升上了天庭。这时候,天上传出了和他们下凡时同样的仙乐。
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232引葛鸿《神仙传》之“王远传”中有关麻姑的记载。古代对于麻姑的记载并不多,以上是其中一则。还有就是《列仙全传》:麻姑是北赵十六国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役使百姓筑城时,昼夜不让休息,只有在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常常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他的父亲发现,父亲想打麻姑,麻姑因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后来从桥上升天成仙。
在中国的民间年画中。《麻姑献寿》永远是历久不衰的主题。
成仙在盱江西岸,离县城十余里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传很早以前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个庄户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长得聪明、漂亮,十几岁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两人往往同时出门,回来老碰不到一块,而且每次麻姑采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问麻姑,是否有谁帮了你的忙,麻姑照实说了。原来,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帮助他,只是不知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旧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踪女童,走呀,走呀,发现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树下就突然不见了。回家后,她又如实地告诉了嫂嫂。嫂嫂告诉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绺红丝线系在她的后面,再找就不难了。
第二天,麻姑依计而行,把红丝线偷偷系在女童衣后,然后再偷偷尾随,到了那棵松树下,女童就不见了,只见地面上露出了一绺红丝线。早已暗中跟随在麻姑后面的嫂嫂窜了上来,举起锄头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个扎红丝线的人形茯苓,麻姑心里不忍,哭着要嫂嫂放回原处,嫂嫂不肯,对麻姑说:“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强身健体,你不取,别人也会挖掉”。
回到家里,嫂嫂借故把麻姑支开,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个人吃掉。谁知茯苓还在锅里煮,被邻居有事叫去。这时,麻姑回来,忽闻得一阵异香,禁不往揭开锅盖,舀了一点尝,哈,可鲜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兴吃了个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经下肚,自己也飘飘悠悠,腾空而起,飞上蓝天。嫂嫂回家见锅中无物,又不见麻姑,正待寻找,忽听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这时,只见麻姑端坐彩祥云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后,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灾厄之法,能掷米成丹。麻姑每年显灵,为穷苦乡亲除病消灾,频赐丰年。唐玄宗时,人们建麻姑庙,纪念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叶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遗迹
1.五脑仙山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区北有五脑仙山有麻姑的景点。相传东汉时,有个姓麻叫麻秋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一女婴,貌美不凡,听力过人,三天后便可依依呀呀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后来,帝王派她父亲监工修筑城墙,役工头用皮鞭迫使役工们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又从日落干到鸡鸣方可休息。连干几天,役工们个个疲惫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于心不忍,为了让役工早点休息,她在天黑时便仿效公鸡叫,引起四邻的公鸡一齐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发现,其父盛怒之下,把她关进了牢狱。父母多次劝她认错,许之予荣华富贵,可她却始终不为之心动。后来,她将米粒化作宝珠,撒在地上引得贪婪的狱官追捡,趁机逃狱。其父率兵随后追赶,追至深谷边,麻姑走投无路,刚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过此处,于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桥,麻姑得救。
过了深谷后,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采集灵芝酿造美酒。数年后,麻姑修炼成仙,选择农历三月三,带着酿好的美酒和采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见王母娘娘,答谢救生点化之恩。
这是流传在麻城民间的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故事。如果说民间传说只能体现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那么还是用史书来说话吧。 据唐代张|所著专门记录隋唐两代朝野逸闻的《朝野佥载》载:“……赵石虎以麻将军秋率师。秋,胡人,暴戾好杀……有儿啼,母辄恐之曰:u2018麻胡来!u2019啼声即绝……”这中间明白无误地说麻秋是一个暴戾好杀的人,甚至他的名字成了可以恐吓小孩子的符号!
至今,湖北省麻城市市区北有五脑仙山中麻姑住过的洞、用过的“器具”依然可见。麻城也因麻秋筑城而始名“麻城”。
麻秋,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杀人如麻的残暴军头,一个双手沾满劳动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因麻秋而得名,这只是一个历史的机缘,一个时代的契机,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2.麻姑山
在江西省南城县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优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称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这座洞天福地本属女仙麻姑所有,相传她在此隐居得道成仙,缘此成名。
麻姑是中国传说中有名的女寿仙,“麻姑献寿”是民俗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神仙传》里说,她的本事有惊人之处,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与达摩祖师踩芦叶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掷米成丹砂。
麻姑曾说她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水也浅于旧时的一半,将来还会变成陆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千万万年。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她该有多大寿命?虽说她长得象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可她的实际岁数是无法估算的,麻姑做个女寿星当之无愧。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酿制寿酒献给西王母,这就是所谓的“麻姑献寿”。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为绘画和工艺品,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过去给女者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麻姑发祥地江西省南城县,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们酿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浓郁,确实有益身心。
之三: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古称麻溪,地名因一条环麻姑墩的弯弯小河而得名。 清池漾,在大麻镇东北,位于镇北中心学校南。清池漾北有德政禅寺,周围多林木,环境清幽,水路四通八达。清池漾水面约二十余亩,清澈见底,中央有一个大土墩,草木茂盛,相传为麻姑仙子筑台炼丹处。俗传乾隆南巡至此,留恋忘返,问以漾名,土人答曰:“清池”,乾隆大怒,盖“清池”与“清除”谐音。
麻姑炼丹台,俗称麻姑墩,位于清池漾中央,为一土墩。相传麻姑仙子曾于此筑台炼丹,后得道成仙。麻姑墩大旱不涸,大涝不漫,成为传说中的仙地。旧有石碑,上书"麻姑炼丹台"。民国时期,麻姑墩面积甚大,终年浮出水面近两米,墩上草木茂盛。现墩日益萎缩,常年沉于水下一米余。麻溪之得名由该墩而来。历代文人多有题咏,"麻墩初雪"为当地一大胜景。
文化
麻姑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抱朴子》以及《云笈七笺》,清代《南城县志》、《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开元年间(735-746),因本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属国内罕见。麻姑庙的建立,在道教中开创了单独祀奉麻姑的先例。唐大历六年(771)四月,唐代大书法家、抚州刺史颜真卿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自唐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麻姑山及其传说更是名扬天下。
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也因为麻姑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长生不老的仙人,故后世多以麻姑为长寿的象征。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祝寿的礼品。“麻姑献寿”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这些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广大民众朝拜麻姑的传统经历,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麻姑文化。2006年,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南城的麻姑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抽签问事、神话传说、人生礼俗等。传说麻姑与其嫂至山中,于大松树下掘得婴儿状茯苓,姑饮其汁殆尽,食后飞升。另一则说麻姑入山拾薪,姑晏坐林间,众鸟衔薪而至,为其弟所知,姑知神异已泄,遂弃家仙去。而有关“麻姑献寿”的传说故事,不仅流传广,而且影响大。相传农历初三是神仙西王母的寿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灵芝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妇女祝寿时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的习俗,在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出现麻姑画像。自唐以来,麻姑山在历朝历代都建有庙坛,祭拜香火之盛,典籍中多有记载。明清时期,建昌府(治今江西南城)的府县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定制。因此,每到这个传说中的麻姑与王方平“七夕会宴”的纪念日,当地的府县官吏及其僚属都要携带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时致祭;若逢水旱灾异、兵变民乱,则也要沐浴斋戒,在仙坛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频赐丰年,保佑一方平安。当时,建昌府及其邻近地区普通百姓,每天也有不少人怀着祈福、祈寿、祈子、消灾、避祸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坛朝拜。每逢节日,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日上千人朝拜,夜里万盏明灯”。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一度禁锢,很多内容和形式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祭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得以延续和保护。
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我国古文化中实属罕见,它对研究历代社会的民俗、民风、信仰,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长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