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洛伊德的个人简介
罗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W.Floyd;1936年6月8日-2001年),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是图灵奖得主,前后断言法的创始人。
个人成就
弗洛伊德在同年发表于《ACM学报》(Journal of ACM)10月号上的另一篇论文中,还第一次把“不确定性”概念引入程序。所谓“不确定性程序”(non deterministic program)就是根据操作规则有多种操作可供选择,而只选其中之一搜索下去的程序。这对人工智能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弗洛伊德还和伊万斯(R. 0.Evans,因设计世界上第一个类比推理程序Analogy而闻名于世的学者。Analogy是可以判定几何图形是否类似的人工智能程序)一起设计了一种称为产生式语言的特殊的程序设计语言FPL(Floyd-Evans Production Language),用来编写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分析程序。之所以称它为产生式语言,是因为用它编写的程序由一系列产生式(或称归约式)组成。实际上,用 FPL编好语法分析程序以后,如果再插入语义子程序,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编译器。用FPL语言编写的程序简称PP程序,由以下5个部分按自左至右顺序组成:
⒈标号(可有可无);
⒉栈顶符号串;
⒊前看符号串(或称窗口符号串);
⒋归约符号;
⒌语义动作。
执行一个PP程序的方法是:依次检视各PP的第三部分。若某PP的第三部分和输入的前看符号串一致,则进一步检视此PP的第四部分,若非空,表示要进行归约,此时把它的第二部分和当前实际的栈顶符号串相比。如果能匹配上,则实行归约,即删去实际的栈顶符号串,用第四部分代替之,然后执行第五部分的动作。若此PP的第四部分为空,表示当前无归约可做,直接执行第五部分的动作即可。
弗洛伊德是1978年12月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ACM年会上接受图灵奖的。他发表了题为“程序设计的风范”(The Paradigms of Programming)的演说。演说全文刊于Communications of ACM,1979年8月,455-460页,也可见《前20年的ACM图灵奖演说集》(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The First 20Years:1966―1985,ACM Pr.),131―142页。弗洛伊德在演说中对结构化程序设计,递归协同例程(recursive coroutine),动态程序设计,基于规则的系统,状态变换机制(state-transition mechanism)等各种不同程序设计风范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风范的例子,很给人以启示。时间虽然已过去20多年,他的例子也许有些过时,但他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