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沛霖

时间:2024-01-05 21:24:59编辑:小历

罗沛霖的个人简介

罗沛霖,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56年以来,是我国主持制定多次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指引推动新技术发展的主力,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建成我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指导过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有创造性发现。晚年致力于软科学研究,屡有新见。 于2011年4月17日0时5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8岁。

个人履历

罗沛霖, 天津市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1951年到1953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多次参加主持编制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曾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及组织工作。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方面,对雷达、信息理论、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获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及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建会百年纪念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生平

罗沛霖,即罗霈霖,曾用名罗容思,1913年12月30日生于天津。父亲罗朝汉是我国早期电信界知名的耆宿。他和罗沛霖的舅父孙洪伊在天津设立了天津电报学堂(1904-1934),这是我国北方最早培养电讯人员的场所。孙洪伊是天津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曾任大元帅府(广州)内务总长,对当年的国共合作作出过贡献,1922年孙中山与李大钊的第一次会见就是在孙的上海寓所进行的。罗沛霖的母亲孙云有《梦仙诗画稿》行世。父亲罗朝汉则以墨绘竹兰石及文物鉴赏知名于北京。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家庭,使罗沛霖从小养成了好读书善思考的习惯。他12岁进入天津南开中学。1931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上海的交通大学。罗沛霖选择了交通大学,进入电机工程系,1935年毕业。

青少年时代的罗沛霖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烽火和反动统治下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又受u2018五四u2019后思潮和家庭的影响,他从小不满旧社会现状,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当时也在交通大学读书的好友。钱学森对他说:中国的政治问题不经过革命是不能解决的,光靠读书救不了国。这几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193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罗沛霖在广西南宁无线电工厂和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参加大型无线电发射机等的设计研制工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8月日军进攻上海,12月南京陷落。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罗沛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同学孙以德(友余)、周建南等的行动影响下,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当时在西安的林伯渠在征求李强的意见后,接见了他,并接受他去延安。1938年3月进入中央军委第三局,在王诤和李强领导下工作。他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即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任工程师,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

1939年,罗沛霖按党组织决定来到重庆。在此后的九年中,历任重庆上川实业公司、新机电公司、中国兴业公司、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及天津无线电厂工程师、设计课课长等职。

从1939年到重庆,到1948年赴美留学,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罗沛霖坚持参与地下党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完成组织委派的任务。董必武决定他留在党外做统一战线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徐冰的秘密领导下,和孙友余、周建南等创建了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担任干事。该协进会坚持了团结、抗战与进步的方向,团结了百多位进步的青年科技人员,至皖南事变时被迫停止活动。1945年,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在红岩村接见了罗沛霖等三位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骨干人员,并勉励他们多作知识分子的工作。随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建社,联合热心民主建国的科技人员,合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建国工作。罗沛霖是共同负责的三个常务干事之一。

1947年中,党组织派孙友余向罗沛霖传达:全国解放在即,新中国建设需要技术人才,党组织决定你赴国外实习或留学。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罗沛霖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根据罗沛霖的科研业绩反映出来的学识素养,加州理工学院建议他直攻博士学位。1948年9月,罗沛霖只身赴美,他随身携带的仅是党的地下组织资助的500美元。鉴于他的优异成绩,学院给予他本学科最高的奖学金,授予他科尔学者的称号。罗沛霖用了23 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电工、物理和数学专业的特别荣誉衔(magna cum laude)哲学博士学位(1952 年授予),并当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会会员。

1948年留美同学中建立了留美科技人员协会。该协会对动员留美人员回国建设新中国起了重要作用。罗沛霖是该协会的积极活动分子,是加州理工学院支会的负责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与罗沛霖商量,决定同时返国。罗为此提前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辨,婉谢了导师索伦森教授的挽留,坚持回国。钱学森则遭美政府迫害并被扣押,在5年后才得回国。1950年9月,罗沛霖回到北京。他考虑到自己是受党培养的,结合自己的专长,应当为沟通学术界与产业界而努力。于是他放弃了钱三强建议他去中国科学院的机会而进入了当时正在组建中的电信工业局,任技术处长。1951-1953年,罗沛霖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即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1955年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第十一研究所主任(所长)。1956年他被抽出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任电子学组副组长。以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局及总局副总工程师,并曾兼任科研处处长和科技处处长。

1956年3月,经过近20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罗沛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成立,任科技司副司长。1964年,应古巴政府格瓦拉的要求,我国政府派遣罗沛霖等考察古巴电子和自动化行业,以协助古巴制定发展电子工业规划。以罗沛霖为主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方案,向周恩来总理及电子工业部领导汇报,获得首肯。文化大革命u2019中,罗沛霖也受到无端的隔离审查。1969年7月,他被下放到河南叶县干校劳动。1972 年,罗沛霖重返电子工业部,继续任科技局副局长。1980年电子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罗沛霖任第一副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计算机学科组组长,电子学科组副组长。

他先后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等校的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且他兼任过云南大学教授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机械电子工业部成立后,受聘为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重建电子工业部后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罗沛霖是创议人之一。他被选为院士和主席团成员。

罗沛霖是第-、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近年来多次列传于国际传记中心(剑桥)、美国传记学社(ABI),美国工学学会联合会(AAES)及勃克(Bowker)多种名人录,并被邀请受奖。

成就及荣誉

罗沛霖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抗战和革命而工作,并且以刻苦学习在美取得优异成绩。在回国以后,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运用他在技术上宽广深厚不断扩展的知识和精到的见解,依靠更专门的人才,在本职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绩,为新中国的电子工业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信息电子技术发端于电信技术,二次大战前后又覆盖了雷达、电子计算机、电视等专业,基础方面扩大很多,尤以微电子、光技术应用为重要。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当代新产业革命的基础。罗沛霖以其敏感深思和博知多识,和正直坦爽、乐于助人的作风,无论在科学规划中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发挥了指导核心作用,成为全国20多年中在信息与电子这个总领域中进行评论和指引方向最富影响力的人之一。在1956年电子被明确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文化大革命”结束,科技工作转入正常的开始时期,社会特别需要评议,指引电子科技发展,他适时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沛霖自1950年进入电信工业局以后,就参与电子工业的决策并负责技术发展。当时的当务之急是为抗美援朝提供骨干无线电台。他以一半的时间驻厂指导设计和生产。

罗沛霖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该厂的主要技术设备是自东德引进的。计划生产十几类,几乎包括当时所有品类的电子元件。由于产品的品种、工艺、原材料非常繁多、复杂,又要求原材料完全由国内自给,罗沛霖访问了东德几十个工厂、研究所等单位,虚心学习掌握每一种产品、工艺、材料的技术要点,与该国的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团结和领导我国科技人员,终于出色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电子元件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生产配套电子设备打下了基础。

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下,我国开始了向科学大进军,并进行了通称为u2018十二年科学规划u2019的工作。这肇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在这次工作会议中还认识了电子技术在当代世界上,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中的划时代意义,也是我国电子科学技发展的历史转折点。罗沛霖在这次会议中担负了电子学组副组长,提供了u2018发展电子学紧急措施u2019的建议书,还与教育部黄辛白共同拟出电子科学技术培养高等人才建立科系的五年规划。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他回到电子工业部领导机关后,针对学习苏联的重整机(即应用产品)轻基础和建设工厂大而全的问题,向国家计委和电子工业领导,提出了加强元件、器件、材料、工艺、测试仪器、专用设备、教育和理论八项基础和实行专业化的建议,对于电子工业以后逐步沿这个方向稳步前进起了极有意义的作用。

此后,罗沛霖多次参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规划工作,探索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方针和政策,把自己的见解贡献给国家。1957年,他随聂荣臻率领的政府级科学代表团访问苏联,任电子学和通信顾问。1962年,参加全国科学技术规划工作会议,任电子学组(第15组)组长。嗣后参与主持制定我国又一个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工作。1973年,参加负责组织“文革”后期第一个包括军事电子在内的技术发展规划会议。1978年,国家科委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组成立,他担任副组长。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布了空间时代的到来。美国立即改造了一部现役雷达,并成功地实现了对该卫星的观测。与此同时,一个超远程雷达观测计划也在中国开始执行。1958年,成立了包括罗沛霖在内的超远程雷达计划四人领导小组,由罗沛霖分工负责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罗沛霖以其广博精辟的见地,澄清了有关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u2018门波积累u2019的思想,后来用于试验雷达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地观测到了月球的回波的国家。该项计划迭经磨难,终于在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努力下于70年代建成并服役于我国的卫星监测网。

1972年,罗沛霖从干校回来,看到“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损失,忘我地工作,以求挽回于万一。1973-1975年期间,他具体组织和指导了我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系列-100系列和200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软件人员方面起了开拓性的作用。这些计算机在我国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中也起了核心作用。

罗沛霖主持电子工业标准和计量数十年,为保证产品质量作出了贡献。拨乱反正以后,在国家的有关重要会议上,罗沛霖阐明应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准则和必须从实际从技术发展来规范工作,而不是片面强调形式的合理,单纯倚靠行政命令,也必须与国际主流相兼容,博得了充分肯定。以此获选为中国标准协会和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的副理事长。

我国电子工业从1950年成立电信工业局起,经历了艰苦奋斗打基础,到1963年起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形成工业体系的成长阶段,以至1979年起步改革开放保军转民,全面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他作为工业领导机构中的主要技术人员之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每一个领导机关技术工作负责人应该完成的工作,然而由于罗沛霖所具有的技术造诣和所具的思维方法标志了他的成就而得到肯定。

人物简历

1913年12月30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31年 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入上海交通大学。

1935年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38年 延安,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三局的通信器材厂,任工程师。

1940-1948年 先后在重庆上川实业公司电机厂及机器厂、新机电公司、中国兴业公司、中央无线电厂等任工程师,设计课课长等。

1948-1950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和研究,获电工、物理、数学专业特别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1952授予)。

1950-1955年 任二机部十局技术处处长,创建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复兼二机部第十一研究所主任(所长)。

1956-1960年 任二机部十局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等。

1961-1962年 任三机部十局副总工程师。

1963-1982年 任四机部科技司副司长。

1964-1993年 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5至7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4年 开始在各校任名誉教授及兼职教授等,详见正文。

1980-1988年 任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6转荣誉委员。

1988年-1993年 任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3年 离休。

1994年- 任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委员。

社会评价

罗沛霖终生以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要求自己。他勤于学新、创新,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座右铭。自学的习惯帮助他至今不断吸取新知识。他长期承担着技术行政管理工作。但并不忘记利用暇时,做创造性工作。

在中学的几年里,他课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包括文史地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诸方面。在初中时他就自己动手重复前人做过的许多电磁学实验,还是一位少年无线电爱好者。在高中时,他先后自修了剑桥大学的物理教科书系列、中文的微积分、电机设计、内燃机原理等,阅读了英文版的无线电书籍杂志和物理化学手册。在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的四年,他强调独立思考,不循常规,不求高分,力求得到真知灼见。罗沛霖几乎遍读了大学图书馆中所有关于电信工程的杂志和书籍,并自修了一些新的物理学和数学。1933年大学三年级,罗沛霖志在电信专业,但却选习了电力以扩大视野。这样他兼有了电信、电力、电机的基本知识。以后又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的需要,学习了机械、冶金、化工、管理等的知识。这反映了他博而不泛,专而不窄的学风。

1936年,他承担当时高压直流电源(供10kW广播台用)设计,创造了电源变压器、声频变压器和带叠加直流的扼流圈的统一设计理论方法,在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宣读,得到好评。

1938年,他在延安艰苦条件下,率先设计使用了波段开关,比苏联和大后方先走了一步。他研制了多种电子元件,并领导边区通信器材厂技术人员生产了60多部7.5瓦电台,支援了抗日战争。1942年,他在重庆主持设计与制造的车床,精度已和美国当时的SOUTHBEND车床接近。1944年,他创造了逆电流稳压电路并作出了理论分析,论文发表在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学报。这在当时国内工程界是罕见的,得到了萨本栋的肯定评价。

罗沛霖在大学学习时不很循规蹈矩。但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后,因是为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学,而且学习环境是一流的,有名师教导,学习是非常刻苦的。他每周读书、学习、研究、工作70几个小时,经常学习到深夜,甚至天朦朦亮才睡。那时他已35岁,离开学校生活13年了,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痛折磨着他,但他毫不气馁。他以很少见的短时间直修完成学业,获优异的博士学位。

他在美学习时,受当时高压电工名家索伦森教授推荐,承担了交流发电机理论研究,独立发现并阐明了永磁激励凸极交流发电机加载后电压上升的异常现象,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得到实验数据的验证。

在抗美援朝时,发现苏援骨干电台性能、数量不能满足部队急需。自制报话台,又只有束射功率管可用;而参照加拿大产品设计,采用聚束极调制,调制度低,通信距离短。采用了罗沛霖建议,改用栅极调制,解决了这个难题。栅极调制可达全幅调制,但难于调整,难保线性。又用了他创造的简易激励调整电路和配套的简易调整方法,满意地完成了任务。至后来自制五极发射管成功之前,供应前方以千台计。

1962年,罗沛霖在中国电子学会首届年会上宣读了《雷达检测理论的若干涵义》的论文。他率先用χ平方统计分布的原理,独创性地指出了,“在目标呈现起伏时,非相干积累更优越,应与相干积累适当配合使用”的结论,这个见解在学术界起初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很快得到了认同。事实上这是从另一个方向从理论上证明了频率分集和频率捷变抗目标起伏的机理,为开展新雷达体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70年代,他主管系列化计算机项目时开始思考:计算机逻辑原理已十分完备,何以还要用笔算法设计运算单元?1979年,罗沛霖在《计算机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他在计算技术方面的独创性的论文:《直接及亚直接判决逻辑的多位加法器,或无进位链的加法器》,探讨了加法逻辑速度的理论极限。1980年,在《中国科学》上(合作)发表了《超高速二进多位加法硬件算法》的论文。1987年,又提出了有关高速乘法器的论文,为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期在高清晰度电视图像的实时压缩方面有所应用。

他在60年代就探讨新产业革命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全国讨论新产业革命以前,在1978年电子科学技术规划会议(长沙)和1982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中心发言中,他都描画了电子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他研究产业革命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引出印刷机导致文化产业革命和电子、光电子导致文化领域新产业革命的新概念。最近,他更进一步引出由于电子、光电子的发展,未来社会将是文化牵引经济的历史时期的新论点。特别是联系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正在引起社会上的注意,他已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并在国外宣讲,还被收入几种重要的论文集。

罗沛霖对于科技新方向保持高度的敏感。除以上外,还可举以下数端。1964年,他建议召开并主持了微型化会议,启动了电子工业微型化和微电子的发展,在会上他预见到电子计算机不久可以放在口袋里。他对电子工业部门启动计算机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他从干校回到本职工作后,又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纤技术、光电子技术、雷达新技术、卫星通信等作为工作重点,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以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指出微处理器、光纤、光盘是80年代发展电子的三个重要新因子。1987年他访美期间,敏锐地注意到人工神经网络这一重要新兴学科,回国后即积极宣传人工神经网络与知识工程。1989年5月,他创导和主持了人工神经网络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导致了国内八个一级学会联合成立中国人工神经网络筹备委员会。1990年,中国首届神经网络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罗沛霖任大会主席。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罗沛霖把通信、电子、热动力工程中的卷积积分和热平衡等方法移植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财政问题,先后发表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战略决策的数理优化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0年1期),《用工程分析方法讨论国家财政问题》(《世界经济调研》,1982年7月),首次提出了把社会总消费和总积累从数理上联系在一起的基本方程式,发现了全国财币缺额恒等于消费市场缺额这一规律。

罗沛霖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总结欧、美、苏、日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了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工业摇篮的西欧与后进赶先进的美、日的差别及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我国要重视基本科学还必须更加重视现场技术、基本技术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先后发表了学术性论证文章。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钱三强、徐驰、侯祥麟等83人签名的“关于加强对第一线工程技术界的重视的意见”,他是创议者和起草人。他的观点和学术论证表述在他在《科学学研究》1984年文章和1992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的会议论文集中。

早日成立中国工程院是在工程技术界酝酿已久的一个议题。1993年5月由罗沛霖创议并起草了“应当早日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书,由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联署上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支持,使中国工程院终于在1994年6月成立,标志中国工程技术事业的新时期。罗沛霖当选为第一批院士,并被选入主席团。

个人作品

1 罗沛霖.功率变压器及扼流圈的统一理论及设计方法.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宣读),1941.

2 罗沛霖.压缩载频无线电话体制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年会(宣读),1943.

5 罗沛霖.雷达检测理论的若干含义.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会,1962.

6 罗沛霖.科学技术与四个现代化。人民日报,1978-12-14.

7 罗沛霖.直接及亚直接逻辑判决的多位加法器.计算机技术,1979.

8 罗沛霖,王攻本.超高速二进多位加法硬件算法,中国科学,1980(7).

9 罗沛霖.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战略决策的数理优化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0(1).

10 罗沛霖.用工程分析方法讨论国家财政问题.世界经济调研,1982年7月.

11 罗沛霖.电子信息作业的九十九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82年10月.

12 罗沛霖.从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探讨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科学学研究,1984(1).

13 罗沛霖,陈芳允等七人.电子学与计算机.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第1版,1-17),孙俊人,罗沛霖,陈芳允,吴几康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4 罗沛霖.试论“电子”的构成及其发展环境,兼及某些发展方向.中国电子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1987年12月,北京.

15 罗沛霖.精神文明作业领域的伟大革命――十八世纪技术革命的续篇见:中国电子科学技术评论,罗沛霖,冯世章主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

16 罗沛霖.前景广阔的电子文化信息系统.中国电子报,1990-03-23.18 罗沛霖.跨入21世纪的先进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中国科技论坛,1992 (2);收入新华文摘,1992年9月;跨世纪的中国科技,周光召主编,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2,12-19.

19 罗沛霖.科学技术环节的选择.1992年学部委员大会论文集,转载于中国科学报,1994-4-25.

20 罗沛霖.跨三个世纪的文化产业革命.经济与信息,1993年5月.

21 张光斗,罗沛霖等(罗沛霖执笔).应当早日建立中国工程院,内部,1993 年5月;光明日报,1992-09-09;新华文摘,1992(11):178.

22 罗沛霖.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 年4月.24 罗沛霖.先进的电子文化系统与文化领域新产业革命.见:世纪之交――与高科技大师对话,朱丽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55-60.

25 罗沛霖.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的文化领域产业革命的必经之路,第一届全国多媒体与高速信息网络大会(CMIN95)论文集(1995),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

26 罗沛霖.对新产业革命的再探讨――新产业革命带我们进入文化牵引经济的时代.中国工程院第2次院士大会论文集,1995.

27 罗沛霖.从发展历史探讨中国科技战略。电子工业大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转载于生产技术与工艺管理,1996(3).

人物专访

主持人:您这一代人似乎对政治特别有热情?

罗沛霖: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很多政治方面的影响,比如五四运动反封建、反礼教对我的影响就非常大。我有一个长兄,比我大十几岁,他曾经跟周恩来总理是同班同学。有一次他跟我透露一件事,说周恩来向他讲过一些天津地下斗争的情况,说有些人被抓起来杀掉了等等。我长兄是不赞同这样干的,但是我听了以后,对那些人很崇敬,觉得只有像他们那样干才行。我的舅父是“同盟会”会员,他一生不断受到各种迫害,跟我们一起住在天津的那些年,甚至有人前来行刺。但我知道,他们做的这些事情,目的是要把中国推向前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斗争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北平沦陷的时候,您的女朋友正在北京。据说您当时曾经发愿,谁能打回北平去,您就跟着谁干。

罗沛霖:我当时确实有这个意思,依我看只有跟着延安方面才能打回平津去,跟着蒋介石是没门儿了。那时候国民党军队是节节败退,只有八路军在前方拼命打仗,而且还打出了平型关大捷这样的胜仗来。所以当时我对共产党寄以厚望。

主持人:您下决心去延安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延安的条件会艰苦得多?

罗沛霖:那用不着想,大家都知道这个情况,对此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当时的想法只有一条:我们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主持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再加上对沦陷区未婚妻的思念,几种因素促成了您的延安之行?

罗沛霖:可以这样说吧。我和她并没有订婚,但她是我惟一的对象,我也是她惟一的对象。

主持人:据说您到西安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自我推荐信找到林伯渠同志,而且是林老亲自批准您到延安去的?

罗沛霖:林老当时是中共中央驻西安的代表,他看了我的推荐信以后接见了我。在林老接见我之前,正好李强同志刚从苏联回来路过西安――他在苏联做的也是电信方面的工作――林老就把我的信给他看了。李强说这个人搞电信还有些经验,咱们用得着。当然林老跟我谈话时没说这些话,他只是说你到那儿去,先去参观参观。他的意思是拿不准我到延安是否吃得了苦。

主持人:林老给您留了条后路,当年去延安看一看之后又离开的也大有人在。

罗沛霖:我第一次去延安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带,一去当时的局长王诤同志就要把我留下来工作,我说这次不行,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带来,最重要的是有一箱子书没有带来,没有那些书太可惜,我得先回西安去取东西。

主持人:当时您回西安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猜测,您回去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

罗沛霖:有这种说法。所以我再次到延安以后,王诤局长一见到我就说,别人都说你一定不回来了,我说不然,你一定会来的,果然你来了。

主持人:据说您当年在延安的待遇非常高?

罗沛霖:我的津贴是朱德总司令的4倍,朱总司令每个月5块钱,我20块钱。

主持人:这在今天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罗沛霖:我在外面的工资更高,每个月一百多元钱。我知道延安是很艰苦的,天天吃小米,睡土炕,不过我还好,睡土炕的时候少,多半都睡木板床。

主持人:这也应该算是高待遇的一部分了,当时有没有比您待遇更好的技术人员?

罗沛霖:在我们这个系统里,我算是最高的了。

上一篇:马盼(主持人)

下一篇:迈克·迪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