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

时间:2024-01-05 22:26:37编辑:小历

缪钺的个人简介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人物经历

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1922年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1924年冬,因父亲逝世,先生遂辍学教书以赡养家人,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教学和治学生涯。抗日战争以前,先生先后任教干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高中部,除每周教课十馀学时外,其余时间均刻苦自学,非星期天皆住校(据原培德中学学生任绩先生回忆)。当时相与往还论学者,师长有张效直先生,友人有李濂镗(杏南)、梁国常(鹤铨)、薛声震(效宽)、高苏垣诸君。在此期间,曾于1930年秋赴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一年,与刘子植(节)先生过从颇密,深得切磋之益。1935年秋又曾赴广州学海书院任教授及编纂一年,与谭其骧、龙榆生诸先生定交。抗战军兴,先生携家南下,经开封、武汉抵达重庆。时浙江大学已内迁至广西宜山,先生于1938年应聘为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后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时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执掌下,人才济济,与先生往来最密者有郭斌、谭其骧、萧璋、钱宝琮、黎子耀、章俊之、陈逵等,外来学者至浙大短期讲学与先生相得甚契者有马一浮、刘永济、钱穆诸人。抗战胜利以后,先生因江浙物价昂贵,难以养家,未能随浙大迁返杭州,而应华西协合大学之聘,到成都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与闻在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叶石荪()先生往还论学。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职。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遂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

人物成就

先生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出版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三国志选注》(主编)、《冰茧庵丛稿》、《灵溪词说》(合著)、《三国志导读》(主编)、《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120馀篇,多数收入上述各论文集。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缪钺全集》于2004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1989年,先生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先生的专著曾多次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哲学社会优秀科研成果奖荣誉奖;1995年,《灵溪词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治学琐言

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脉络尽分明――缪钺治学琐言
我一生中读书治学,从事于教育与科研工作,迄今年已迟暮,碌碌无成,抚躬自思,殊觉愧赧。常有中、青年学人问我在治学方面有何心得。我说:"心得"还不敢说,在数十年的实践过程中,多少还有一点经验。拉杂写出,名曰"琐言"。
首先,一个人要想做学问,先练基本功是必要的。对于一个想研治文史的人来说,基本功就是关于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目录学的基本知识。
我原籍是江苏溧阳而生长于北方,家居保定。我五、六岁时开始认字,七、八岁时,从外祖父邹蘅衫公读《论语》、《孟子》,要求背诵。当时我对于书中的意义并不理解,但是词句是背熟了的。这是我养成背书习惯的开始,对我后来很有影响。自从九岁插班入小学一直到十八岁中学毕业,这十年中,是我治学练基本功、打基础的时期。
我家中藏书颇多,又得到我父亲与学校教师的辛勤教诲,所以我从小时起就养成阅读古书的兴趣与能力。我从幼小时识字以后,就读文言书,学写文言文,很自然地逐渐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我在小学、中学肄业时,校课清简,寒暑假长,我充分利用这许多空闲时间,广泛阅读古书,包括经、史、子、集各方面,其中有少数是全读、细读的,而大多数则是选读或略加翻检。我在受教与自学过程中,逐渐懂得了一点治学方法。我父亲说,目录学是治学的门径,教我先看《书目答问》,然后再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以这两部书常置案头,以供翻检。在一个暑假中,我曾按照《书目答问》的体例,将家中藏书编了一本书目,我父亲还写了一篇序。我时常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许多古书作者的身世,书的版本、内容、体例及其长短得失。我父亲又说,读古书必须懂训诂、校勘,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这方面造诣最精。所以我读经书如《诗经》、《左传》时,常检读《经义述闻》。王氏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对于古书中僻奥难解的词句(其中有些是自汉朝以来的注家都没有说清楚的),均能旁征曲喻,求得其本义确解。其见解之精辟,真能益人神智。段氏《说文解字注》,也是我经常检阅的。读段、王诸家之书,对于文字、训诂,理解古书,虽然受益很大,但思想不免拘于字义章句之间,后来读了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我才懂得又有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学,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
我爱好古典文学出于天性,曾选读《庄子》、《楚辞》、《史记》、《昭明文选》、陶渊明、杜甫、李商隐、黄庭坚、吴伟业诸家诗集以及各种重要的文章、诗、词选本,如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G《古诗选》、姚鼐《今体诗钞》、沈德潜《唐诗别裁》、张惠言《词选》等等。虽不尽解,却很爱读,名篇佳什,经常背诵。又练习写作古文、骈文、诗、词等,通过实践,更能了解古人创作的甘苦、艺术手法以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微旨。对于史书,《资治通鉴》是我最爱读而且熟读的。(当我十二、三岁肄业于高小时,国文教师张卓园先生经常指导我读课外书籍,他特别指出《资治通鉴》的重要,要我读时以朱笔断句,并且在小本中记下疑难与心得。)各种笔记、诗话、小说、戏曲等,我也极喜浏览,不但增广知识,且可以在研读经史之后,娱情遣兴,以资调剂。《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桃花扇》等,我都看过,对于《聊斋志异》,尤其读得熟。
以上是我在十八岁中学毕业之前十年中阅读古书的情况。这些收获虽然还很微薄,但是给我此后治学打下了一点基础,也培养了熟练地读文言古书的能力。我能够相当快地阅读古书,对于书中辞句,可以直接理解,并不需要在脑中将它们译为现代语言。我父亲思想开明,他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让我随意读家中藏书,未做过任何限制,只是经常指导我练基本功。学校的教师也鼓励我课外多读书。我这时期,在文字、训诂、目录学诸方面虽然得到一点知识,但读书很杂,随兴所至,无所谓主攻方向,更谈不到有什么心得,也没有想专门研治什么。
我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受教于当时的硕学通人,开拓眼界,启发思想,茅塞顿开,获益甚大。后来因为我父亲逝世,家中经济困难,我遂辍学教书,赡养家人。在数十年的教书生活中,游走四方,得到良师益友的教诲切磋,教学相长,继续努力。
我的专业是文学与历史。解放前,我在河南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等校教书共十余年,都是在中文系(只有在临解放前的两三年中,兼任川大历史系的课),讲授诗选、词选、六朝文、杜诗、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解放后的三十余年中,我一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题、史学名著选读等课,并讲授关于古典诗词的专题。我经常是结合教学从事科研,进行撰著。
我从小读书,就对于文学与历史都很感兴趣。后来读书多了,更认识到,文史结合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代许多著名学者往往如此,如司马迁、班固、范晔、沈约、欧阳修、元好问等皆是。这种传统一直保存下来。研究古代某一作家的作品与生平,必须熟习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深入,此即所谓知人论世;而研究历史,如能联系文学作品,探索当时人的"心声",则对于问题往往能有深刻而新颖的看法。我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常是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触类旁通,互相印证,涉猎既广,探索渐深。我的专著与论文,多是在这种情况下撰写出来的。
"熟读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点经验。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背诵其中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吕祖谦《吕氏家塾读书记》)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六《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丘F《朱子学的》"朱子论读书法"条)这些都是古人治学的经验之谈,书一定要精读熟读。
我从幼小时起就养成背书的习惯。上文已提到,七、八岁时,外祖父教我读《论语》、《孟子》,就要求背诵。读高小时,国文教师讲授古人文章,要求背诵,每星期背一篇。我自己读书时,对于重要篇章,常是熟读成诵,至于精美的文章或诗词,更是喜欢反复朗诵,如同唱歌一样,牢记在心(我十六、七岁时,能背诵《离骚》全文)。习惯久了,成为自然,记忆力亦愈用愈强,感觉背书非但不是苦事,而且是一种乐趣。读书能够背诵,确是受用无穷。原先不甚理解的,也渐渐能理解了;原先自以为已经理解的,再通过背诵,更能深入体会作者的用心而求得其精意微旨。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读书不仅是要多获知识,而且应深入思索,发现疑难,加以解决,此即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所谓有心得。朱熹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又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
读书发现疑难问题之后,最初往往感到迷闷,未必即能解决。这就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以比勘、联想的方法,寻找线索,深入追踪,再多看资料,多方论证。自己最初的假设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部分对部分错的。这样,如剥蕉叶,如解连环,一层一层的深入下去,常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获得可靠的创见。这种探索是很费力的,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一旦获得解决,也是很大的快乐。古人治学,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经验之谈。汪中说:"记诵之学,无过人者,独于空曲交会之际以求其不可知之事,心目所及,举无疑滞,钩深致隐,思若有神。"(刘咸约锻羧莞σ盼·与达官书》)恽敬也说:"夫古人之事往矣,其流传记载,百不得一,在读书者委蛇以入之,综前后异同以处之,盖未有无间隙可寻讨者。"(《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陶靖节集书后》)他们所说的要"于空曲交会之际以求其不可知之事",要"委蛇以入之,综前后异同以处之",也就是阎若璩所谓:"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潜邱札记》卷二)这就要求学者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丰富的联想,观察锐敏,思路灵活。
治学者如果只知道深入探索,还是不够的,同时,又要求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眼。黄庭坚说,陈师道"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后山诗注》卷首王云题记)所谓"知天下之脉络",就是要求有远见通识。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要"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这个意思。我常对所培养的魏晋南北朝史专业研究生说:"你们研究的专业虽然是魏晋南北朝史,但是你们如果局限于这个范围之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的许多问题,你们还是难以探索深透,必须上溯先秦、两汉,下贯唐宋,才能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
古人治学的良好经验与方法,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但是还必须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曾经写过一首《夜读》诗,自述读书治学之经验。
少时伫兴亲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脉络尽分明。
九原随会犹能作,并世扬云敢互轻?后世视今今视昔,夜灯下笔悟平生。
解放后,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知道只有运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才能对许多学术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的论断。不过,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丰富的资料,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分析问题,还是很不容易的。我在这方面学习的还很不够,应当继续努力。

论著目录

专著
1. 缪钺 元遗山年谱汇纂 1935年,钟山书局,南京。(《国风》第7卷3、5号专
号)
2. 缪钺 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 1943年,青年出版社,重庆。
3. 缪钺 诗词散论 1948年,开明书店,上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4. 缪钺 杜牧诗选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5. 缪钺 杜甫 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6. 缪钺 三国志选 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
7. 缪钺 读史存稿 1963年,三联书店,北京。
8. 缪钺 杜牧传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9. 缪钺 杜牧年谱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缪钺 三国志选注(主编) 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11.缪钺 冰茧庵丛稿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12.缪钺 叶嘉莹 灵溪词说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年,《国文天
地》杂志社,台北。1993年,正中书局,台北。
13.缪钺 三国志导读(主编) 1988年,巴蜀书社,成都。
14.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 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15.缪钺 冰茧庵剩稿 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16.缪钺 叶嘉莹 词学古今谈 1992年,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岳
麓书社,长沙。
17.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 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18.缪钺 缪钺说词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文章
诠诗 《学衡》第69期,1929年5月
鲍明远年谱 《文学月刊》第3卷第1 期,1932年5月
曹植杜甫诞生纪念 《大公报》1932年2月22 日《文学副刊》215 期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2年 5 月30日《文学副刊》230期
黄仲则逝世百五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文学副刊》302期
达辞篇 《国风》第5卷6、7合号,1934年10月
典籍述略 《国风》第5卷8号、9号,1934年11月
读《吴宓诗集》题辞 《吴宓诗集》,1935年,中华书局,北京
《儒学》序 《国风》第8卷第8期,1936年8月
马绍伯墓志铭 《禹贡》第6卷第1期,1936年9月
《遗山乐府》编年小笺 《词学季刊》第3卷2期、3期,1936年6、9月
论词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论宋诗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
周代之“雅言”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1集,1941年
王粲行年考 《责善半月刊》2卷21期,1942年1月
何晏王弼事辑 《责善半月刊》2卷22期,1942年2月
六朝五言诗之流变 《益世报》1942年《文史副刊》8期
《文选》与《玉台新咏》 《益世报》1942年6月25日《文史副刊》9期
读《魏书》札记 《益世报》1942年11月26日《文史副刊》20期
《诗》三百篇纂辑考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3集,1943年
论辛稼轩词 《思想与时代》第23期,1943年6月
论李义山诗 《思想与时代》第25期,1943年8月
王静安与叔本华 《思想与时代》第26期1943年9月
李冶李治释疑 《东方杂志》39卷16号,1943年10月
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 《思想与时代》第29期,1943年12月
论李易安词 《真理杂志》1卷1期,1944年1月
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 《思想与时代》第30期,1944年1月
评贺麟译斯宾诺沙《致知论》――兼论翻译 《思想与时代》第1期,1944年2月
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 《思想与时代》第32期,1944年3月
读《二程全书》 《思想与时代》第33期,1944年4月
六朝人之言谈 《思想与时代》第34期,1944年5月
与钱宾四书――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 《思想与时代》第35期,1944年6月
论荀学 《思想与时代》36期,1944年7月
颜之推年谱 《真理杂志》1卷4期,1944年10月
欧阳永叔治学之精神 《思想与时代》第40期,1945年2月
先秦书中孔老关系诸史料之检讨 《中央日报》1946年6月18日《文史周刊》5期
《吕氏春秋》撰著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
读曹植《洛神赋》 《东南日报》1947年1 月16日《历史与传记》2期
《晋书·潘岳传》疏证 《东南日报》1947年2月6日《历史与传记》4期
正始清谈家对于政治之态度 《东南日报》1947年2月13日《历史与传记》5期
《吕氏春秋》错简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与友人论《墨经》撰著时代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
《文选》赋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
曹植与五言诗体 《文学杂志》第2卷12期,1948年8月
颜延之年谱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清谈与魏晋政治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
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 《西方日报》1948年9月26日
南北朝之物价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北魏立三长年月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
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四川大学《史学论丛》第1期,1949年
北朝之鲜卑语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10卷,1950年
《学林》副刊发刊词 《工商导报》1951年1月1日
关于西晋的户调式 《工商导报》1951年1月7日
我如何讲授中国史与中国文学史 《人民川大》1953年6月11日
参加《红楼梦研究》讨论的一些体会 《人民川大》1954年12月29日
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 《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2期
论晚唐诗人杜牧 《四川大学学报》1956年1期
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5日《史学副刊》106期
杜牧诗简论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3日《文学遗产》162期
谈诗歌中语言艺术的精炼 《光明日报》1957年1月12日《文艺生活》
魏收年谱 《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3期
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妇女》1957年4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 《历史研究》1958年1期
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 《历史研究》1958年2期
《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4期
辛弃疾词浅释 《星星》1959年7期、8期
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 《曹操论集》,1960年,三联书店,北京
读郑珍《巢经巢诗》 《光明日报》1960年3月13日《文学遗产》304期
颜之推的文学评论与作品 《光明日报》1961年1月22日《文学遗产 》348期
蜀汉的土地制度 《成都晚报》1961年3月22日
欧阳修作文勤于删改 《四川文学》1961年4期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
蜀中杰出的诗人陈子昂 《四川文学》1961年7期
古代成都的二江与七桥 《成都晚报》1961年8月19日
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文汇报》1961年8月20日
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四川文学》1961年9期
杜诗中含蓄之法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2日
欧阳修的散文 《文汇报》1961年11月28日
也谈“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 《重庆日报》1962年1月20日
陈寿与《三国志》 《历史教学》1962年1期
关于李清照词 《成都晚报》1962年2月15日
意境相通――论晏小山《鹧鸪天》词 《四川文学》1962年6期
杜牧与张祜 《四川文学》1962年7期
陆游与杜甫 《四川日报》1962年10月7日
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重庆日报》1962年10月10日
杜甫如何改诗 《四川日报》1962年11 月4日
重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前言(附《杜牧卒年考》) 《樊川诗集注》,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
平凡与奇警――读《红楼梦》札记 《成都晚报》1963年10月9日
南朝农民起义的地区问题 《历史教学》1963年5期
论所谓“清官”、“好官”
――批判吴晗同志《海瑞罢官》中的错误论点 《人民川大》1966年1月8日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成都日报》1980年4月27 日
略论对杜诗遗产的全面继承 《成都日报》1981年4月2日
成都杜甫草堂 《中国建设》第30卷第12期,1981年12月
成都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大会纪念辞
《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纪念》,1982年4月
治学琐言 《文史知识》1982年9期
总论词体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张惠言及常州词派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吴彦高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朱彝尊《桂殿秋》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
论晏几道《鹧鸪天》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4期
论杜牧、秦观《八六子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韩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论岳飞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
《迦陵论词丛稿》题记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2期,(英文版)1984年2期
治学补谈 《文史哲》1983年3期
《三国志》的书名 《读书》1983年9期
论刘因词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
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王静安诗词述评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辑,1983年,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
自传及著作简述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
论苏、辛词与《庄》、《骚》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陈与义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论张孝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
杜甫夔州诗综述 《草堂学刊》1984年2期
论黄庭坚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史达祖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
论姜夔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4期
词学浅谈答客问 《书林》1984年3期、4期
杜牧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198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三国志选注》前言 《三国志选注》,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战国策考辩》 《战国策考辩》,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
论贺铸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论张元干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冰茧庵识小录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3月
论文天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论刘辰翁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读杜牧咏史诗 《文史知识》1985年7期
追忆三位中学老师 《中学生文史》1985年7期
治学经验漫谈 《群言》1985年5期
《茅于美词集》序 《茅于美词集》,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
政治家诸葛亮散论 《诸葛亮研究》,1985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寿评传 《中国史学家评传》上册,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论张先词 《文学遗产》1986年3期
《战国策新校注》序 《明报月刊》二十周年纪念特大号,1986年1月
论张炎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1期
论李清照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杜甫两川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草堂学刊》1986年2期
纪念籍忠寅先生 《文献》1986年3期
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 《群言》1986年6期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名作欣赏》1986年6期
李祖桓《仇池国志》审查报告 《仇池国志》,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
略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四川省社科院出版 社,成都
论高观国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词中的《哀江南赋》
――读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词 《文史知识》1987年11期
晏几道《与郑介夫》诗赏析 《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伤字韵》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登快阁》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雨》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陈与义《伤春》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姜夔《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论汪元量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入有间”说诠释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2期
略谈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诗词的创作 《上海诗词》1988年1期
《全宋文》序 《文献》1988年2期
歌颂纯贞爱情的佳作
――读元好问两首《摸鱼儿》词(“雁丘辞”与“双蕖怨”) 《文史知识》1988年
4期
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 《文献》1988年3期
从以“肖”代“萧”谈起――不可用同音代替法造简化字 《群言》1988年7期
论词的空灵与质实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
不无危苦之辞,惟以背哀为主
――评李清照、刘辰翁、汪元量三家的“元夕”词 《文史知识》1988年10期
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黄庭坚《谒金门》(山又水)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1期
刘永济《云巢诗存》序 《文献》1989年1期
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群言》1989年4期
“烦琐考证”辨析 《文史知识》1989年5期
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论金初词人吴激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4期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
――评张惠言《水调歌头》(珠帘卷春晓) 《文史知识》1989年11期
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水调歌头》(牛羊散平楚)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刘因《玉漏迟》(故园平似掌)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
元好问《临江仙》(夏馆秋林山水窟)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刘因《玉楼春》(未开常叹花开未)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陈维崧《夏初临》(中酒心情)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社,南京
论元好问词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颜之推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史达祖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君山遗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夜珠词》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文选六臣注订讹》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郭斌译柏拉图《理想国》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玉虹鉴真帖》残本跋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
陈师道词论与词作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2期
词品与人品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4期
指导、帮助、激励、支持(我与民盟) 《文史知识》1990年5期
《历代蜀词全辑》题记 《文献》1990年3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读晏几道《临江仙》词 《文史知识》1990年8期
六十六载话师道 《求是》1990年17期
六十五年育才之经验与艺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4期
叶嘉莹《迦陵诗词稿》序 《中国文化》第3期,1990年
读《靖康稗史笺证》 《书品》1990年4期
《周邦彦研究》序言 《周邦彦研究》,199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序言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
《诗海拾贝集》序 《诗海拾贝集》,199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社,西安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社,西安
钱宝琮《骈枝集》序 《文献》1991年1期
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文献》1991年2期
《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 《书品》1991年2期
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朱淑真卒年再考辨 《文献》1991年4期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中国文化》第4 期,1991年8月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 《中国文化》第5 期,1991年 12月
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 《成都晚报》1991年12月28日
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序 《魏晋诗人与政治》,1991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何处的一点意见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1991年,东方出版社,北京
宋代文化浅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淮阳”与“雉阳” 《文史》第34辑,1992年5月
冰茧庵札记――填词经验两篇 《国文天地》1992年7期
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 《文史知识》1992年7期
杜牧卒年再考辨 《文史》第35 辑,1992年6月
简化字刍议 《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王仲荦先生遗诗序 《文献》1992年4期
读《苏轼〈念奴娇〉词赤壁词正格》书后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正格论集》
1992年,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香港
“花间”词平议 《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992年,巴蜀书社,成都
人生可贵是真情――读陶渊明《归去来辞》札记 《六朝史论集》,1993年,黄山书社,合肥
施议对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评审意见 《博士之家》,1996年,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
《岁寒集》题辞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马国均《小休堂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朱大渭《六朝史论》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成善楷《霜叶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梁鹤铨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
冰茧庵札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

上一篇:马允伦

下一篇:莫莉·西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