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华(声乐教授)

时间:2024-01-07 22:07:12编辑:小历

马秋华(声乐教授)的个人简介

马秋华,女,1958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委员及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驻会秘书长,中国音协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总政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艺术顾问。曾担任“金钟奖”、“文华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曾获“为国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奖”。

个人经历

1976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师从于我国老一辈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并担任独唱演员。多次在全国性声乐比赛中获奖,曾为电影、电视剧录制插曲。1986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同行、专家及观众好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连云港电视台等录制过她的专题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录制了她的个人专题节目《军中红烛》和《名师风采》,在全国播出后受到好评。

从1982年开始专门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近40年。经培养的学生有二百余名,其中近六十人次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大奖。 总政歌舞团彝族歌手阿鲁阿卓曾荣获第14届CCTV“蓝色经典·天之蓝”杯青歌赛流行唱法金奖。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进行声乐讲学活动近二十余次,听课和辅导的学生有六千余名。在全国性声乐比赛和各类比赛中担任评委约几十余次。

在各类刊物上写作和发表的论文十余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美、民、通三种教学法,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出版发行马秋华声乐教学系列。

于2010年2月25日,举行了“春华秋实”马秋华教授从教三十周年学生音乐会。

教育生涯

教学工作

戴玉强、朱金专,王莹、王莉、薛浩垠、阿鲁阿卓、姚贝娜、王丽达、索朗旺姆、马晓梦……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拥有共同的老师―――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马秋华。

突出成绩

马秋华教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我国老一辈声乐教育家黄友葵,1982年毕业后留校开始从事声乐演唱和教学研究,30年来马秋华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她的学生有近百人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培养了众多观众喜爱的歌唱家和歌星。

独特见解

马秋华常常告诫学生:声音一定要有自己的色彩,不能模仿、不能硬唱,只有与众不同的声音才会被别人记住。“大家唱同一首歌,一定要有自己的处理和想法。但现在很多歌手演唱别人的成名作都在模仿,这是最没出息的演唱。” 马秋华一直主张按照个性发展学生,“青歌赛通俗唱法第一名姚贝娜,此前在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董华老师学习民族声乐,可是她非常喜欢流行音乐,想唱通俗。后来我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应该让她按个性去发展,她喜欢流行的,又有民族的功底,发展空间会更大。”马秋华坚信培养学生,就是要保留个性,因材施教。马秋华还非常强调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她鼓励学生多去看画展,交响乐、民乐、戏曲也要涉及。

个人生活

马秋华和金铁霖的儿子金圣权,也许是受家庭熏陶,他和同龄人最大的不同是喜欢美声。从小学习钢琴的金圣权8岁就为电视剧《永远的爱》演唱主题曲,后来还为大型动画片《水浒》演唱了主题曲《英雄歌》。在变声之前,马秋华特意为儿子录了童声专辑,为此马秋华非常得意。虽然金圣权也曾为学钢琴产生逆反,但上高中之后突然喜欢唱歌,还坚持要学唱歌。从喜欢打篮球到酷爱唱歌,马秋华夫妇更多的还是支持。当被问及父母的成功会不会成为阻挡在他面前的一堵墙时,儿子的回答十分自信:“时代在进步,墙也是可以翻过去的。”

热心公益

多次到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慰问、辅导部队战士及文艺骨干,连续多年义务为边远地区少年儿童培训辅导;热心资助、培养家庭困难的学生。荣获全军育才突出贡献奖、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关心儿童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少儿音乐艺术十佳贡献奖等。

演唱作品

《永远的爱》演唱主题曲《水浒》主题曲《英雄歌》《中年》金铁霖的歌曲

上一篇:龙旭

下一篇:马尔科·潘特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