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适安的个人简介
马适安(1901年12月14日―1958年10月17日),原名马正祥,字适安,化名马游,又名马石安、马龙友、马致千,湖北省襄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鄂北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主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长,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10月随以郑振铎为团长、蔡树藩为副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时,由于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人物简介
马适安,湖北省襄阳县人,1923年考入武昌华中高等师范,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6月底被任命为中共襄阳县委书记,同年9月转任中共襄阳县执行委员会书记。1928年4月被调往鄂北特委军委,随后兼任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党代表。1930年1月和6月两次到达北平,同年8月被捕。1931年9月担任中共奉天特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932年秋再次来到北平。1933年夏再次被捕入狱,1936年11月经冯玉祥保释出狱,失去党的关系。
1937年参加山西决死队,任三纵队第七总队政治部主任,并根据工作需要和党组织的安排,加入统战组织牺盟会。1939年9月担任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1月被调往太行区第二中学工作,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
1941年11月由杨献珍等人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4月后历任太行一专署民政科长、秘书主任、副专员、专员等职。1945年8月在太行一地委参加了整风运动。1946年10月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教育科长。1948年7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教育科长。1948年12月先后到良乡、北平从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接管工作,在北平主要从事北平市教育局的接管工作。1949年3月起回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科长、秘书长、副部长等职,并兼任机关总支委员、党委副书记。
1954年10月被任命为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行政工作。1956年7月调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0月兼任党委第二书记。
1958年10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10月17日,因所乘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04客机在苏联卡纳什地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马适安与同行的郑振铎、蔡树藩等16位遇难者于1959年被追认为烈士。16位烈士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并勒石立碑,记有殉难经过,以示永祭。
人物评价
马适安在青少年时代即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曾参加过抗议日本向我国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示威游行,还曾参加过抵制日货等爱国运动。经过襄阳五四运动的熏陶和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的实践,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成为学生运动的先锋。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并进一步得到了革命锻炼。被捕入狱后,在铁窗中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丹心烈火。
被保释出狱后,成为战斗在抗日前哨的政治部主任,并在整风运动中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和革命的经验教训,向党献上了一颗赤诚的心,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对党、对革命的忠诚。
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期间,马适安谦虚谨慎,掌握政策稳妥,“在统一党内思想,进一步端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扬党外负责干部的作用,在克服学校运动过多、使教学工作走向正常化上,在促进教学改革、开展一些教学方式上”(见1956年马适安《党员干部简历表》中的“自我鉴定”),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