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研究员)

时间:2024-01-12 21:20:44编辑:小历

马建华(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马建华,男,汉族, 1953年出生,研究员,原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曾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人物简介

马建华,1953年出生于素有戏曲之乡美称的莆田市仙游县,198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中文系,留校任中国古代文学教师。1984年师从山东大学著名教授袁世硕先生研习宋元明清文学硕士课程,后回校任教,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曾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红楼梦人物研究论文,也开始研究家乡古老戏曲莆仙戏以及朋友莆籍剧作家郑怀兴作品。

人物生涯

由于对被称为中国南戏活态传承的莆仙戏情有独钟,2000年调入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地方戏曲史和戏剧理论研究。其专著《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将莆仙戏置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背景中来进行定位,对莆仙戏传统剧目与历代文人剧目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互动的中国戏曲史观,该书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同时对郑怀兴作品也进行研究,他认为郑怀兴是多面手作家,悲剧喜剧得心应手,尤其是历史剧,《文的自觉 美的追求――一种理想的史剧观兼论郑怀兴的历史剧》指出郑怀兴集历史思考、哲学思辨、人文关怀于一身,他的成功在于尊重历史与超越历史的辩证统一,其历史剧是中国戏曲历史剧的典范。该文获第三届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作品。他不仅赞赏郑怀兴深沉宏大的历史剧,同样欣赏王仁杰典雅细腻的传统剧,《优人、优戏、优语――论三畏斋剧稿的形式美》一文指出王仁杰是一位地道的古典诗人作家,其剧本是中国古典戏曲美的回归,特别适合古老剧种梨园戏、昆曲的演出,对传统戏曲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该文获第21届田汉戏剧评论论文一等奖。

随着对戏曲的研究和考察的不断深入,他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应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之邀兼任该所研究员,双方进行学术交流。在日本期间,他日本歌舞伎进行考察,歌舞伎表演艺术的唯美精致,以及日本对传统剧目保护的重视,引起他对莆仙戏、梨园戏以及昆曲等古老剧种保护的思考。他撰写了《传统戏曲命运与文化意识》《建立传统戏曲剧目精品工程》《昆剧的理性保护与良性发展》《昆剧的文化保护与艺术创新的矛盾》等文章,呼吁保护传统戏曲,提出国家要设立传统剧目保护工程。他的文章引起学术界、戏曲界的热烈讨论,2004年《中国戏剧》开辟“重建中国戏剧”栏目,讨论中国戏曲创新与保护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和实践经验,2009年文化部开始优秀保留剧目的保护工作,传统戏曲中的优秀剧目得到有效保护。

2007年以后,马建华从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这是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挑战性。2007年3月,文化部主办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文化部要求福建拿出一个可供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参考的规划纲要,先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受文化部、福建省文化厅委托,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牵头、马建华作为负责人执笔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纲要》,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与措施。6月9日文化部在福建设立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开展工作以后,新华社等各大媒体继续跟踪报道保护区建设情况,2008年,新华社以《文化生态的海西样本》作为标题报道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成就。2009年,他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之后,他继续执笔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经文化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同意实施。2014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009年马建华执笔撰写南音、妈祖信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本,两个项目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大会的评审,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马建华所在单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

主要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

(2000年以后)

文的自觉 美的追求――一种理想的史剧观兼论郑怀兴的历史剧.剧本,2000(10).

自将磨洗认前朝──福建莆仙戏目连救母之原型探溯.文艺研究,2001(4).

论中国戏曲文学的叙述者.文艺研究,2003(4).

传统戏剧的文化学批评――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行程解读.出版发行研究,2003(7).

女性的救拨―莆仙目连戏和血盆经研究.日语版日吉纪要,2003(31).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明初南戏高文举及其改写本――从莆仙戏高文举、文林阁本高文举珍珠记看明初南戏高文举及其改写本.戏曲研究,2003(03).

建立传统戏曲剧目精品工程.文艺报,2004-03-20(3).

传统戏曲命运与文化意识.福建艺术,2004(2).

高彦真、葵花记之年代考述.中华戏曲,2004(1). .

早期民间南戏拜月亭―― 福建莆仙戏拜月亭考论.戏曲研究,2004(3).

两宋中原文化艺术的传播及莆仙戏的形成.文艺研究,2004-10.

目连形象的文化意义.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优人优戏优语――王仁杰三畏斋剧稿的形式美.福建艺术,2006(5).

理性保护与良性发展――从昆剧的折子戏、缩编戏、改编戏谈起.艺苑,2006(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舞台,2007(1)全文转载.新华报业网.2007-02-25日摘要.

技、道、美的和谐统一――观中国傀儡戏版钦差大臣有感.福建艺术,2006(1).

宋元民间目连戏的另一种形态――泉州傀儡戏目连救母的文化阐释及形成年代考论.戏曲研究,2006(3)

昆剧的文化保护与艺术创新的矛盾――从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谈起.中国戏剧,2007(3).

不朽的文化艺术硕果――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的文化艺术价值.福建艺术,2007(1).

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在福建遗传的新发现―试论闽西傀儡戏宝带记的形态特徵和定型年代.台湾戏曲学院学报戏曲学报,2007(1).

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理论探讨.艺苑,2007(9).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福建艺术,2007(4).

中华民族复兴与传统文化“回归”――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新亮点.福建艺术,2007年(5).

东亚的祭祀传承与女性救拔.东京:风响社,2007.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三题”论.闽台文化交流,2008(1).

莆田民间信仰张巡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008(3).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态剖析.福建艺术,2008(6).

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再探讨.闽台文化交流,2009(3).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史上的文化生态理念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保护.福建艺术,2009(5)

文化生态保护的六个结合.福建艺术研究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始末――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化报,2010-05-31(5).求是理论网转载.

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与方法.福建艺术,2011(5).

闽南文化述略.艺苑,2012(2).

闽南木偶戏史迹钩沉.福建艺术,2012(2).

理论专著

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莆仙戏史论(合著).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获福建省第七届优秀社科三等奖.

规划项目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福建省文化厅.2009-05-14.(文化部批准实施.)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文化部批准实施.)

上一篇:陆天明

下一篇:马显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