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军(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技术总监 马小军,男,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1993.9~1998.5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获博士学位。1998.12~2000.12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生药学专业博士后研究。1984~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1984年定为实习研究员,1989年晋升助理研究员,1994年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研究员,1998年评为硕士生导师,2002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技术总监。
个人简介
专业:生药学,研究方向:利用生物技术提高药用植物产质量的研究(栽培学和育种学)。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局)级课题二十余项,涉及人参、西洋参、绞股蓝、黄连、红豆杉、杜仲、滇白珠、罗汉果、千斤拔、鸡骨草、地黄、半夏、羌活、阿魏、紫锥菊、巴西人参、黄花蒿等十余种药材的繁育技术、栽培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主要贡献是参加创立新学科“分子生药学”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首次系统论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已发表了多篇论文首次系统的论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的概念、原理、方法、特点、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展望,为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理论框架并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用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研究。共发表论文90篇,主编参编专著多部。
《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编委,中华医学奖评审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域产品保护审查专家、全国绿色药用植物及制剂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国际咨询工程公司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林业局世行贷款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省级)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个人经历
1958年8月生于长春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18室)副主任,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1802组)组长。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9年,大连化物所从事丝绸蛋白质改性及膜生物反应器用于细胞培养及酶促反应研究,研实员,助理研究员;
1989年-1993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从事微囊化人工器官研制及其治疗糖尿病研究,访问学者;
1993年-至今:大连化物所生物化工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组,副研究员,研究员。
研究方向
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包括天然及合成高分子材料,及其在微囊化细胞培养、微囊化组织细胞移植、组织工程、药物及化学品控制释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研究项目
国家发改委及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国家十五863项目;国家十五973项目;国家十一五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多项;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探索性项目、特别支持项目及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省、市科委、计委等攻关项目多项。
研究成果
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科学基金重要研究成果1项;申请专利40余项(授权1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40余篇;专著5部(章)。
学术任职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工学科评审委员;2、国家“863”项目材料领域评审专家;3、中国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4、大连化物所学术委员会委员;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大连市优秀专家。
人才培养
博士后3名,高级访问学者2名,毕业博士14名,毕业硕士21名,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名,在读博士20名,在读硕士生12名。
研究队伍
全组共有老师13名,包括研究员1名,其他正高级职称3名,“所百人计划”1名,副研及高工4名(包括返聘),助研5名,研实员1名,实验员2名。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3名具有硕士学位。专业包括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物理。
实验条件
实验室科研条件优越,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全套高速冷冻离心机、GPC、HPLC、GC、UV、FTIR、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椎板粘度计、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系列显微镜观察系统(倒置、生物、荧光显微镜及CCD成像系统)、成套细胞培养系统、动物实验设备装置、冷冻切片机、PCR仪、电泳仪及免疫印迹系统、葡萄糖/乳酸分析仪、酶标仪及自行研制的微胶囊/微粒制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