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景升

时间:2024-01-16 12:17:34编辑:小历

穆景升的个人简介

穆景升(1925~)辽宁省辽阳市人。曾担任过鞍钢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

穆景升,1925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41年参加革命, 延安自然科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化工系学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四野战军 指导员、鞍钢值班主任,鞍钢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1987年离休。

采访报道

不久前,为纪念鞍钢京剧协会成立六十周年暨老年大学京剧班成立六十周年,鞍山市老干局的剧场舞台上,84岁的穆景升老人细细扮上妆,穿戴好行头,再度粉墨登场。一段《伍子胥》,意韵悠长,赢得满堂彩。67年前,延安党校的大礼堂上,17岁的穆景升也是带着满心喜悦登台,传统剧目《黄金台》的唱腔,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留在了老人的记忆中,一直不曾淡忘。

6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穆景升位于文化街的寓所,听老人回忆上世纪40年代,在 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的宝贵而难忘的时光。

16岁到延安

“我是跟着哥哥一路革命到的延安。”穆景升家里兄弟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8岁时就跟着参加了东北军的二哥来到北京丰台,后来又一路辗转湖北、陕西等地。年龄太小,到各处都是读书。而战乱的背景之下,一路读一路迁移,书都念得断断续续。

直到1941年,穆景跟随哥哥来到延安参加了革命。“中央组织部考虑到我当时只有16岁,原来又在陕西省立三原中学读书,有一定文化基础,所以分配我到 延安自然科学院补习班继续学习。”

今天看来,这依旧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 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址就在杜甫川东口山下,教室是典型西北风格的一排排窑洞。几个窑洞连起来,就成了阅览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等。穆景升回忆,学院设本科、预科和补习班。“本科相当于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补习班就是初中。”补习班的同学有一部分是延安保育院的小学毕业生,他们大都是革命干部的子弟,还有一部分是从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抽调来的知识青年,再有就是像穆景升一样前来参加革命的青年。

徐特立是我们的院长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当了得。教师大多是历尽风险来到延安的革命知识分子,有些来延安前就已经是地下党员。如今,84岁的穆景升仍清楚记得当年老师们的名字,还一一耐心地向记者解释姓名中每个字的确切写法。副院长陈康白和教务处长屈伯川是留德的博士,担任系主任的李苏、阎沛霖、乐天宇、张朝俊、聂春荣、徐驰等,都是当时就已相当知名的专家。“这些主任不仅担任行政,都会亲自教课。跟我关系最好的是阎沛霖,他也是东北人,所以特别亲切……”

穆景升入院时,院长正是鼎鼎大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被大家尊敬地呼为“徐老”的徐特立,当时已经64岁了。当时徐老也会亲自为学生讲课,讲当时局势,讲政治。话题严肃,但一点也不枯燥。“像唠嗑一样,感觉就像听故事。讲得深入浅出,一点不觉得乏味。”

当时中央为了照顾老人家,在枣园给他安排了一幢条件较好的窑洞。但徐特立却不顾年迈,坚持与教职员工们住在一起。这位毛主席的老师知识渊博,革命经验丰富,但十分平易近人。“即使遇到我们这样的小学生,也是嘘寒问暖,慈祥可亲。”

苦中作乐

1942年秋天,毛主席亲自为学院题写院名。毛雪华同学从枣园取回题字时,大家争相传看,高兴得不得了。字是写在《解放日报》上的,每半张写一个字,共写两套供学院选用。

同样对这所学院关怀有加的还有被称为“周副主席”的周恩来。周恩来在重庆运回一批当时大学教学用的原版课本,并想办法从香港购买一些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药品运回延安。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叶剑英、贺龙等领导同志都曾到校视察。

1942年,大后方某大学教授马雅堂来到延安,参观学院后感慨地说:“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如此重视教育,实在有远见。况且这些仪器和各种标本,即使在大后方的大学里,也是很难得的。”

虽有各方关注,当时的条件却非常艰苦。“没有书桌和椅子,坐下后屈起大腿当桌子。教材讲义学生自己动手刻印;笔记本用草纸订;钢笔水用颜料自己泡……”生活上,八至十人住一个窑洞。吃的是小米,还常常断炊,要用饮料补充。菜主要是盐水煮马铃薯,有油就点几滴,没油就白水煮。

条件虽苦,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了革命一定要学到真本领,报效党和人民。

最让穆景升感动的是老师们对学生们学习和生活关心备至。穆老至今记得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同学去延河游泳,跳水时手触在石头上,划了一条大口子。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听说后都来我住的窑洞询问和看望,令我至今回想起来还很激动。”

1941年至1945年,穆景升度过了在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难忘时光。1953年末,穆景升于 东北工学院毕业,随即来到鞍钢,一直到1987年离休。这又是另外一段精彩的人生了。

记者 李尔纳 文

上一篇:莫丽·邓斯沃斯

下一篇:米歇尔·多托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