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怀

时间:2024-01-23 15:11:35编辑:小历

罗应怀的个人简介

罗应怀(1915―2010.5.2),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简介

罗应怀(1915-2010.5.2),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教导队队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至四次反"围剿"、西征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指导员、科长、大队长、团长,师特务团、后勤部政委等职,参加了土山、铜山、高集、青阳镇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政委,华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供给部政委、直属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福州军区后方勤务部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兼福建省军区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北京军区原副政委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罗应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应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弹片碎骨

老将军罗应怀的人生之旅堪称九死一生;他14岁参加红军,先后11次负伤,其中有6次重伤,在左手重伤,子弹穿透腿的情况下,踏上长征路途,伤口两年未愈合,几度生命垂危,他以常人少有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过雪山草地走完了长征路,那至今仍留存于身上的弹片,以及遍布全身的十几处伤疤,几乎每一处都在讲述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那不仅是罗老将军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的纪念,也是他生命奇迹的体现。

回顾往事,年事已高的罗老显出惊人的记忆,他对自己经历的每一次战斗,每一场战役都记忆犹新。他指着自己的头部告诉我们,这里面的弹片是1935年3月7日留下的。

而最令他难忘的是,1942年12月10日,担任团长仅20天的他率部与日寇血战朱家岗,面对四倍之敌,苦战18小时,子弹全部打光,靠着拼刺刀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拼杀,共歼灭日军300余名,以敌我伤亡三比一取得此次战斗的胜利。战斗中他受了重伤,战友们都以为他性命难保,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此次战斗他成为闻名淮北的战斗英雄

建国后,罗应怀曾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兼福建省军区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他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纪律检察委员会委员。

这位曾经与党和中国军队共生死,为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又历经生死搏杀却无所畏惧的老将军对今天自己的健在有着深深的感慨,他说,我的幸存与成长是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无数次战斗的胜利和成功都凝结着千千万万先烈的鲜血,我的生命不属于我自己,我永远是一名"中国老兵"。

从战争走过来的罗老深感"打江山不易,保住江山更不易",他说,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为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和今天的繁荣,我们党曾付出巨大的牺牲,应该让更多的青年人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通过讲述历史,把爱国主义教育永远进行下去,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九死一生

罗应怀将军堪称九死一生。

他幼年当长工,14岁投奔红军,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战功卓著。他11次负伤,6次重伤,如今眼角边还留着弹片,全身十多处伤疤,几乎每处伤疤都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反扫荡与敌周旋

1942年冬天,日军妄图全歼新四军4师主力及地方党政机关,出动了平林17师团的清水旅团、13师混成旅团等精锐部队,加上伪军,总共约万人,在飞机、坦克、火炮、汽艇的配合下,从徐州、固镇、淮阴等地,兵分5路发动了33天血腥大扫荡。罗应怀时任4师9旅26团团长。罗应怀奉命率部与鬼子打起了游击战。他说,新四军人熟地熟,敌人找不到他们,他们却能打击敌人。他们就东打一枪,西扫一阵,搞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与日伪军周旋了20多天后,26团强袭了青阳镇,杀伤不少敌军后,迅速撤离了阵地。

鬼子兵悄悄夜袭

1942年12月9日黄昏,26团抵达朱家岗。次日拂晓,日军金子联队3个大队及伪军1500多人偷袭朱家岗。敌人分路包围了孙岗,正向曹圩、张庄逼近。罗团长果断发出坚守朱家岗的命令。此时,26团有一个营在合围圈外,实际兵力不足500人。曹圩东南门是出入曹圩的唯一通道,也是新四军26团坚守战的主阵地。6时许,大批日军在火炮的掩护下,向曹圩东南门发起猛烈进攻,四连三排沉着应战,连续打退了敌人3次冲锋。罗团长亲临阵地指挥战斗。敌人暗火力点的一阵冷枪打中了罗应怀的右腿,罗团长被战士们抬出阵地,简单包扎后,他忍着剧痛躺在门板上继续指挥全团奋力抗敌。经过18小时激战,我军共消灭日伪军280余名,敌寇在慌乱中弃械遗尸,从朱家岗逃回了青阳据点。

落叶归根

对于生养自己的家乡,将军始终挂念在心。

20世纪80年代初,红安县委、县政府为发展全县经济,打算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以方便联系工作、采购物资。但京城的住房紧张,而要建房既无地皮又无资金,派去的同志居无定所,工作十分不便。

罗应怀将军知道后,亲自出面,多方找朋友,找到一块闲置的地皮给红安县作驻京办事处,并把军区1976年用于防震而遗留下来的简易棚让出一些,作办事处的用房。就连办事处的办公桌椅及床铺等,也是在将军的帮助下解决的。

后来,北京市要修建平安大道,办事处驻地要向北收缩一大截,红安县委、县政府按照北京市城建规划的要求,准备将办事处的平房改建为三层楼房。将军听说此事后,认为此事口说无凭,必须依法办好相关手续。于是又找有关部门签字盖章。他风趣地说:"不签字画押不行!现在是法制时代了,不能由我说了算。"就这样,将军一锤定音,那块地自此永久地划给了红安作驻京办事处。

从工作岗位退居二线后,将军曾多次回到家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建设和发展,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牵动着将军的心。1987年10月,将军回乡时,看到路都整修了,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告别了点油灯的历史,乡亲们的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将军非常高兴,他对陪同的县领导说:"你们工作做得好,谢谢你们!"但在交谈中,乡亲们谈到的饮水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村里,村民们长期饮用塘堰里的水,不仅不卫生,也不方便,尤其是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吃水就很困难。将军动情地说:"家乡人民过去为缔造一个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却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喝不上,这说不过去呀!"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一座自来水塔,从此,村民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人物品格

手握权利不徇私

解放后,将军成了共和国的少将,当上了"高官",却不曾给罗家带来任何"福利"。他三弟罗应西曾经到福建找过将军,希望将军能帮他儿子找个工作,结果遭到将军一顿痛骂。开始,罗应西和家人都很生气,但后来就想通了,毕竟将军的权力不是罗家所有的,不能过分要求他。虽然对亲人没有什么特殊照顾,但当罗应西找将军为村里通电、通水帮忙时,将军却爽快地照办了。

把晋升机会留给他人

1982年,时任北京军区党委副书记的罗应怀已经67岁,在军区班子里算是老大哥了(1982年,大军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62岁)。但当时罗将军在北京军区的威望很高,尤其是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处事果断,被广大官兵称作"罗青天"。中央军委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还准备给他压担子,委以大军区正职的重任。但罗应怀却主动放弃了这一任职,而把晋升的机会留给了他人。

上一篇:陆浦东

下一篇:莫伊·戈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