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宇的个人简介
莫晓宇(1975―),男,汉族,四川新都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的教学与研究。
教育经历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法学学士学位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四川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获刑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刑法学博士学位
2007年2-5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从事学术交流。
学术成果
莫晓宇副教授在刑事政策领域有较为深刻研究,尤其是对社区矫正、刑事和解、刑事被害人保护、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到刑事政策体系之中等当前中国刑事政策的新形态、新制度的研究,在学界具一定影响。同时,对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也有深入研究,尤其对贪污贿赂犯罪治理与防范有较全面研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单位犯罪的挑战”《人民检察》(CSSCI期刊)2007年第21期,独著;
“民意的刑事政策分析:一种双向考量后的扬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3期,独著;
“和谐社会视野下刑事和解机制的构建”,《人民检察》(CSSCI期刊)2006年第12期,第二作者;
“演进与启示:中国民间社会在刑事政策体系中的角色变迁”,《中外法学》(CSSCI期刊)2006年第6期,独著;
“刑事政策定义述评”,《学术论坛》(CSSCI期刊)2006年第6期,独著;
“刑事政策体系中的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一种基于治理理论的场域界分考察”, 《法律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5期,第二作者;
“知与恶――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法学评论》(CSSCI期刊)2006年第4期,独著;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立中若干因素的思考”,《中国监狱学刊》(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独著;
“吸收犯认识新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独著;
“空白刑法规范的机理、功能及立法安排分析”,《社会科学家》(CSSCI期刊)2004年第3期,独著;
“对u2018天价u2019葡萄案的若干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期刊)2004年第3期,独著;
“罪数理论的体系性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期刊)2002年第2期,独著;
“结合犯理论在我国刑法中存在的合理性质疑”,《法学评论》(CSSCI期刊)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牵连犯定罪量刑之价值定位与模式选择――试评新刑法牵连犯条款”,《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期刊)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
“指控罪名不能更改之法理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00年第2期,第二作者;
莫晓宇副教授作为第二主研人员,参加司法部重点课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作为司法部社区矫正高级研讨班主讲人之一,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中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
2006年春赴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波士顿分校进行“中美刑事政策交流进修”,参观、考察美国社区矫正、司法系统,并就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作专题发言。先后在《中外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专业文章三十余篇,并有数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刑事政策体系中的民间社会》。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并参与数部专著编写。先后为本科生、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讲授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事政策学等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还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监狱局、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等司法实务部门授课。
兼任职务
中国法学会会员、四川省刑法学会理事、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