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韩的个人简介
马韩(前100-300年)是位于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忠清?全罗两道)的部落联盟,后被其中一个城邦百济所灭。其国王曾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其居民是中国周朝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居民融合而成。考古发现表明,马韩是三韩中最为发达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整个汉江流域和今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历史
朝鲜半岛北部人口南迁对马韩有很大的影响。据说 卫满 篡位后, 箕子朝鲜 准王与他的拥护者逃到 辰国建立政权。 准王自称自己为“ 韩王”。据《三国志》,《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108年, 汉四郡的建立迫使更多的 朝鲜半岛北部人口南迁。
《汉书?地理志》“乐浪郡”注引应劭说:“故朝鲜国也。”说明汉武帝灭卫氏朝鲜所设的四郡中,乐浪郡辖地才是古朝鲜的统治中心。《三国志》说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辰韩人对乐浪人,也就是古朝鲜国的统治中心地区的人的这种认识,说明辰韩国民中有不少是迁自古朝鲜地的古朝鲜人。《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是为辰韩六部”,《三国志》说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与上述《魏略》的记载相印证,都可以证明辰国内有古朝鲜遗民。
由此看来,马韩国、辰国都是在箕氏朝鲜灭亡时,由南迁的古朝鲜人建立的。朝鲜半岛北部特别是大同江流域,社会发展程度一直高于三韩,这是古朝鲜人可以在箕氏朝鲜为卫满取代以后,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论述的,箕氏朝鲜的性质还是方国与聚落的联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此,由古朝鲜遗民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马韩国与辰国,也不会一下子步入国家,其性质也只能是方国与聚落的联盟。但是,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当地土著韩人的古朝鲜遗民的到来,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无疑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正是从此时开始的发展,最后导致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了两个国家:百济、新罗。
箕准虽然称号上改称“马韩王”,但其政权的性质是箕氏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延续,其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卫氏朝鲜统治朝鲜半岛北部时,作为箕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延续的马韩政权,以及辰韩地区的古辰国,都是隶属于中原王朝的。但他们之间“贡藩不相往来”《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也就是不存在隶属关系。卫氏朝鲜曾致力于把朝鲜半岛上这些隶属于中原的各邑落联盟改属于自己,在朝鲜半岛北部,卫氏朝鲜的努力确实有一定成效,如真番、临屯,甚至秽国,杨军:《秽国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1期,第51~53页。都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变为通过卫氏朝鲜间接地隶属于中原王朝,但是,卫氏朝鲜的势力似乎始终未进入朝鲜半岛南部,证据就是箕准的后代在马韩居住区统治了8世200年,而汉武帝讨伐卫氏朝鲜的理由之一就是“辰国欲上书见天子”《汉书》卷95《朝鲜传》。,卫氏朝鲜却从中阻挠。
史书中虽然记载朝鲜半岛南部存在“三韩”,但较大的方国、聚落间的联盟却只有两个:马韩国、辰国。弁韩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晋书?四夷传》对此有明确记载:“又有弁韩,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当是因为服属于辰韩的缘故,弁韩又称为弁辰。《三国志》中将弁韩、辰韩24国的国名记于一处,也应是这个原因。其国名前带“弁辰”字样的正好12国,当是弁韩之国。
西汉灭朝鲜设立四郡以后,韩国、辰国皆隶属于乐浪郡。对于马韩国,《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记载得很清楚:“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对于辰国,《魏略》载:“王莽地皇时,廉斯q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并向乐浪郡含资县报告了有汉人被掠至辰韩境内的消息,“县言郡,郡即以q为译,从苓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q时晓谓辰韩:u2018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u2019辰韩曰:u2018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u2019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证明西汉末年,辰韩与弁韩的联盟体,也是服属于乐浪郡的。由此看来,朝鲜半岛南部郡县区以外的地区,都是由乐浪郡代管的。
朝鲜史书记载
《后汉书》云?008。箕准为卫满所攻夺。将左右官人入海。攻破马韩。自立为韩王。其后绝灭。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汉光武建武?009二十年。韩廉斯人苏马等。诣乐浪贡献。光武封苏马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魏略》云。箕准子支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相往来。《博物志》。箕子子居朝鲜。其后伐燕复之。朝鲜亡。入海为鲜国师。两妻黑色珥。两i蛇。盖句芒也。《通考》亦云。箕准子友亲。留在冒姓韩氏。是或从韩侯之姓。而冒为韩姓欤。其父准。攻马韩而王。故冒称为姓也欤。 复有我东撰述三韩地方之辨甚多。《三国史?地理志》。《东国通鉴》。《舆地胜览》。《周官六翼》。《三国遗事》。《东史纂要》。《东国地理辨》。《纪年儿览》。《文献备考》。已为辨析。则今不必T缕架叠。但取稍异者辨焉。 星湖李《w说》。箕准夺马韩地而王?010。则箕氏之前有韩矣。辰与秦音同。《春秋传》辰嬴。是其证也。辰韩之为秦。则诚信矣。未知韩之名。从何而有哉。张良之狙击。东见沧海君。说者谓沧海。u秽国。以今江陵当之。然汉武时。秽君南闾。内附辽东。以其地为沧海郡。不应一小邑为郡。则其地必迤南及远也。六国之中。韩最近秦。故避秦之事。韩必先动。史云。u墨大夫说齐王建曰。三晋大夫。不便秦。在阿、甄之间者百数。可以为证。良。韩人。欲报秦。必东走海外。见沧海君。其人必拚死袖椎。祈有一售。非素与心迹同者能然乎。不然。良何以逆知千万里外有此等人。而亟走疾取如囊物也。无论仓海之何地。要与中国绝远。良之往还。非航海不能。其必先泊我邦西海之滨。而仓海。u其地也。意者。当时。我邦南北分域。以汉水为界?011。今黄海、平安两道。为三朝鲜之地。汉水以外。始无统率。中国只称沧海。而韩之避秦者来据。故自号曰韩也。此良所以与图报秦也。《汉?郊祀志》。谷永说上曰。始皇初p天下。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载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因逃不还。则福外有终。终必韩之后裔。而与良同仇者也。其弁辰亦从后至。而秦人。故名辰也。此虽无可考。可以意度。旧韩纤稹B怼⒊搅焦洹1鹩雄秃且病[驼呋蚴且虻笔钡孛N纯芍病1痨堵砗3际綮堵砗!@《w说》。秦始皇。送徐福、韩终之徒。入海求仙。而仍逃不还。徐福入倭为王。韩终入我南裔为马韩云者。似是臆说。然愚於晋王嘉《拾遗记》。汉惠二年戊申?014。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远国殊x。重译来贡。时有道士。姓韩名稚者。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东海神使闻圣德洽于区宇。故悦服而来庭云云。稚退而莫知其所之。帝使诸方士。立仙坛于长安城北。名曰司韩馆。俗云。司寒之神。祀於城阴。箕准避卫满。汉惠帝元年丁未。浮海南奔至金马渚。【今益山郡焉】国号马韩。马韩者。仍其旧名。而为号也。其见逐之马韩旧君。似是韩终。而箕准立二年。u汉惠戊申也。韩终之子韩稚。入朝于汉。则失国第二年也。虽然事在数千余载。而史册无徵。则何可质也。又按《说苑》。武王之子复有ST颉逗仁分K品俏渫踝铀庵病 东史。以箕准为马韩始祖。号虎康王。而继序之君无传。而阳德奇氏。浚渠於光州。得石碑。刻箕子以后世代。自太祖文圣大王箕子?015。至哀王准四十一世。起周武己卯。尽汉高丙午。而无箕准南奔为马韩王之事。又以康王卓为马韩开国始祖。至稽王八世。起汉惠戊申。尽成帝鸿嘉四年甲辰。为百济温祚所p。其世代名纪年。纤悉无遗。可异。或称金草家百所传。未可详也。又曰。马韩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诚、友谅。国亡。友平奔高句丽。仕琉璃王。为北原单于氏。友诚降百济。仕温祚王。为阳德奇氏。友谅亡归新罗。仕脱解王。为上党韩氏。考李廷龟崇仁殿碑曰。马韩末。有孱孙三人。曰亲。后为韩氏。曰平。为奇氏。曰谅。入龙冈乌石山。后为单于氏。其曰亲者。u《通考》所谓箕准子友亲。留在冒姓韩氏者也。其曰平曰谅。与《奇谱》同。其后之冒姓者各异。今不可考。
公元1世纪, 百济击败马韩部落的首领目支国后赢得 汉江流域。到3世纪末期马韩仅剩下20个部落。 百济在4世纪最终灭掉了马韩所有部落成为 朝鲜半岛三国之一。
新罗与马韩的关系
以往都认为新罗起源于辰韩,而忽略了新罗与马韩及韩人各小国的关系。实际上新罗与马韩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罗起源于古朝鲜人,但是古朝鲜人应属汉语族,而以新罗语为主形成的今韩朝语,却不属汉语族,这应作何解释? 新罗六村人是古朝鲜遗民,但新罗王却并不出自朝鲜遗民。《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予以粉饰加了神话来源,就不知其所来了。但从诸书记载却可略知一二。 《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新罗》记载:“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新罗》记载:“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传,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J恒为马韩所制。”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三韩》记载:“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晋书》卷九十七《东夷列传?马韩》记载:“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其风俗可类马韩。” 《三国志?东夷传?辰韩》记载:“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魏略》曰:“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 从以上记载可知,新罗王是以马韩人为王。《隋书》误作百济人。马韩人既为王,作为新罗统治者,当然也就以马韩语作为统治语言。同时,朝鲜遗民仅二千余户,而据《三国志》辰韩、弃辰共二十四国,总四五万户,是朝鲜遗民的数十倍,在这一地区仍处于韩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新罗的语言仍是接受了韩人的语言,而不是朝鲜遗民的语言或秦移民的语言。 这样说来,新罗人的族源虽有古朝鲜遗民,但主源还是韩人。至于来自秦的中国遗民应是以后才融人于韩人之中。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 朝鲜半岛南部 三韩之一,位于 带方郡南方,邻接黄海,东为 辰韩。马韩为定居民族,已懂得种植谷物、养蚕。尚是部落社会,根据《三国志》记载,全国由54个城邦组成。城邦没有城郭,皆同属一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皆有首领。势力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称做臣智,其次称做邑借。
轶事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和《帝王韵记》将马韩说成是 高句丽。此观点最早由 新罗儒学和历史学者 崔致远提出的。《宋史》说 渤海国的后续国安定国是马 韩人建的。
朝鲜王朝晚期的“实学”学者则强调在地理上讲马韩应用 百济更为相关。
王氏高丽
王氏高丽立国于 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 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 新罗,翌年又灭亡了 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 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 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 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 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 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 朝鲜半岛,也名为“ 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 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 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 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 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立国时间
高氏 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 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 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 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 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 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 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 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 新罗,一些仍由 安东都护府管辖; 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 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统辖区域
高氏 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 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 高丽史?地理志》载, 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 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 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 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 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 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民族构成
高氏 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 高句丽族为主。 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 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 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 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 新罗人为主。 王氏高丽本即是 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 新罗人主要是源于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 辰韩和 弁韩人,高氏 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 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 百济则主要是源于 朝鲜半岛南部的马 韩人。也就是说 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 朝鲜半岛南部的“ 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 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 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 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 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 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 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 辰韩和 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 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关系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 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 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 朱蒙在 玄菟郡 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 高句丽 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 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 王莽窜汉时代。 王莽贬 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 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 朝鲜半岛。后光武帝 刘秀击败 高句丽,收复乐浪,以 朝鲜半岛上 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 高句丽。后来, 高句丽趁 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 朝鲜半岛上的 新罗、 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 高句丽的战争, 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 高句丽人大部分被 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 百济, 新罗。 百济,据说是 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 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 高句丽灭亡后250年, 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 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 高丽,是 新罗曾经臣服于 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 新罗人是 朝鲜半岛上的 三韩人(马韩、 弁韩、 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 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 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 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 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 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 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 高句丽后裔。建立 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 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 三韩后裔,不是 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 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 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 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 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 高句丽简称为 高丽。 高句丽又称为“高氏 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 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 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 高丽写入 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 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 箕子朝鲜、 卫氏朝鲜、 汉四郡、 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 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 三韩的 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 李朝,又将 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 王氏高丽并不是 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 朝鲜半岛的马韩、 辰韩、 弁韩发展为 新罗、 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 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 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 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 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 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 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 曾巩言:u2018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 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 同光、天成之际, 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疲频苤危蔚芩校械苎嗉潭8亲灾烀芍敛兀煽颊咭恍站虐倌辏痪ЧF浜螅醋晕笆来涡朔现灸敕蛲踅ㄖ迹圆豢煽肌!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 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 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 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 高丽,承认高氏 高句丽与王氏 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